名家論壇》楊威利/海峽中線真的有嗎?

▲海峽中線並非地理上的等距中線,長期在媒體的報導下,大眾以為真的有這一條中線,造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在面對類似轟六轟炸機繞台等軍事新聞時,往往會不知如何應對而產生恐懼感。(圖/國防部提供)
▲海峽中線並非地理上的等距中線,長期在媒體的報導下,大眾以為真的有這一條中線,造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在面對類似轟六轟炸機繞台等軍事新聞時,往往會不知如何應對而產生恐懼感。(圖/國防部提供)

文 / 楊威利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海峽中線?誰的海峽中線?

※強制驅離與接戰規定。

※軍用科技讓民眾認清事實。


新聞

4月1日,各大報均以大篇幅報導2架共機越過澎湖西南方海峽中線,接續遭到我方在空偵巡機切應,並緊急增派戰機支援的新聞。後續蔡英文總統在視導空軍部隊後,對部隊指導:日後碰到對方挑釁時將要以強勢驅離方式因應。


什麼是海峽中線?誰的海峽中線?

海峽中線也稱戴維斯線,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代號樂成專案的一個附件,劃定這一條中線主要是規範台美機艦,在從事演訓時避免因為任務需要,誤闖或是逼近中國的領空或是領海,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引發戰爭。有評論指出這是美國對台具體的軍事承諾,但直白的來說這是防止當時海空優都很強大的台灣軍方「越界」挑釁。

海峽中線並非兩岸地理上的等距中線,所謂的「默契中線」是落在地理等距中線的西方,一般也就是空軍對大陸沿岸的偵巡線,這條線軍方長期以保密為由不願正式透露位置。海峽中線既然是默契中線,就沒有兩岸協商、也不具國際性的合法地位,更沒有強制力,這條中線基本上是隨著兩岸軍力消長而變動,誰的軍力強,那一邊就「壓過來」-只要不進犯對方的領空或是領海。

但即使以地理上的中線概念來看,每天去運補金門與馬祖駐軍所需物資,或是平常往來金馬的遊客,其所搭乘的機艦,基本上都算是「越過中線」!因此純就紙面上來說,中國是可以派遣機艦,在台灣軍艦定其運補金馬兩島時「矗」在等距中線、但卻位於金馬兩島以東的海域,測試一下台灣軍方的反應。若太過激烈剛好給了一個口實,若不反應又會被台灣酸民譏為無能。非常的棘手與難辦。

強制驅離與接戰規定。

蔡總統所說的強勢驅離只能算是大方向,但究竟什麼是「強勢」、要怎麼「驅離」卻不得而知。前已述及,海峽中線只是默契,甚至連防空識別區都是西方國家的概念,國際上只承認領海與領空的距離,雖然這個距離以現在的航空器來說,距離確實短了些。

雖然從航跡中可以確認某批不明機是自中國起飛,但設若這不明機逕朝台灣直飛而來,逼近12海浬之外,這要「在空機」飛官如何自處?一般來說,這牽扯到所謂的接戰規定(Rule of Engagement, ROE)為何。接戰規定簡單的說,就是上層給一般部隊的交戰原則,台灣軍方慣有的對外立場是絕不逞強、不迴避、不挑釁、不升高衝突與不輕啟戰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空軍一定會這樣子答覆-依規定處理。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空軍的接戰規定不外乎發現目標、判定、攔截、驅離與最後的擊毀-看距離遠距與對方是否有無線電回答。那怎麼強勢?當然有案例,過往蘇聯機艦對前來蘇聯本土遂行自由航行美軍機艦的做法,除了以危險航路接近、開啟射控雷達、發射機砲警告外,最終就是撞上去!網路上搜尋「美國蘇聯黑海」等關鍵字,就有相關的影片與照片。這種強勢作法還真有效,下回美軍機艦「自由航行」的距離就離比較遠。

▲軍事力量佔優勢的美國常常以公海航行自由為名,在前蘇聯12海浬之外的公海進行演訓,前蘇聯政府在無法有效驅離的狀況下,只好令所屬海軍艦艇採取激烈手段。(圖/美國國防部)

軍用科技讓民眾認清事實

冷戰時期過往的美蘇黑海爭霸史,怎麼會在台海上映?有,而且幾乎是看中國方面的態度而天天上映。

在論述台海可能的衝突時,一般總以為因為有台灣海峽這個「天塹」讓敵軍不敢渡台,以軍艦12節航速與海峽平均200公里計算,運輸艦直接航渡時間約需10小時,台灣軍方有反應時間。

但是飛行器的速度改變了這種天塹概念,台灣空防的反應時間從20、15、12一直壓縮到只剩下10分鐘、7分鐘等的地步,承平時期台灣空軍都有待命機預備著,人員心理壓力其實很大。比較可惜的是,軍方媒體在描述空軍戰力時,從來不去碰觸這種心理壓力層面,久了久之,,民眾都以為空防安全隨便就可以獲取。

更麻煩的是在長期大眾傳媒的宣傳下,民眾都以為海峽中線真的存在,進而當作一種心理上的「馬其諾防線」,懈怠了原本應有的戰備整備。誠如上述,海峽中線並不是真的存在,對方也有隨時進逼、測試一下台灣空防反應的可能,但不論怎樣,透過這則軍機進逼海峽中線的新聞,讓台灣民眾從新認知嚴肅的軍事對峙議題,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在中美於南海島礁的爭議議題中,中國軍艦也是採取危險的碰撞航路逼迫美軍,台灣在面對海峽中線議題時,是否也要採取這種激烈的應對手段頗值得大眾思索。(圖/美國海軍)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