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700歲旅程:年度必看台劇壓軸之作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文/柯志遠

《700歲旅程》可視為2016年度最值得推薦的台灣戲劇精品的壓軸之作,將一個以人生黃昏為戲劇框架的故事出人意表地處理得朝氣蓬勃生機盎然,通篇盡是飽滿得化不開的真摯情感和人味兒,大結構的感動源源不絕,小細節的亮點層出不窮,導演鄧安寧多年豐厚功力盡出,信手揮灑,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整齣戲沒有特別「大牌」的卡斯,卻因為眾多演員們耀眼生輝的自然生動演技,讓人產生「星光熠熠」的「滿足感」。這是一齣你很可能因為宣傳的不夠高調造勢策略的缺乏話題而「失之交臂」的戲,但倘若真地漏看了,對於愛看精緻好戲的觀眾來說,卻絕對是十足可惜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老人做為故事軸線的重要作品並不罕見,不論是好萊塢的《金池塘》、《溫馨接送情》或香港的《秋愛》、《桃姐》,膾炙人口的,除了必須足夠的對於人生深層意涵關照通透才能闡述精準的戲劇筆觸,更還有優秀資深明星特別豐穎、璀璨的演技展示。《700歲旅程》難得的是在具備了這兩個珍貴的特點之餘,還呈現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嶄新的充滿正能量啟迪的「切入點」。這樣一個以老人角色為主架構的故事,卻不彌漫惆悵感傷,他談的不是回顧、懷念、衰敗或結束,剛好相反,他談的是「出發」。

龍劭華的鼓舞,牽引著張本渝的心由生無可戀的槁木死灰中出發、父親生命的結束,鞭策著女兒意志甦醒的出發…;一趟「700歲旅程」(一車子老人,加起來700歲)的出發,不是對滄海桑田的多愁善感,不是對垂老一生的依依揮別,而是以比年輕時更強毅的勇敢回頭檢視自己,並且迎向未來。這個主tone調貫穿首尾,感人至深,言之有物地直視歲月,理直氣壯地握牢、尊重、享受當下生命的分分秒秒。龍劭華對女兒張本渝的一番話道盡一切:「以前以為養女兒像養花,遮風避雨,呵護疼惜。後來才曉得應該像樹,她小時,我低頭照顧,她高時,我抬頭看她。等到有一天我走了,其實還在一旁變成肥料養分,守護著她,隨時看著她是不是一直都快樂幸福?」那語調釋懷,磊落,沒有一絲一毫的徬徨與悲情,特別感人肺腑,特別震撼人心。這不是一個「關懷老人」的故事,他們抬頭挺胸意興風發,日子過得比誰都精彩絕倫。給老題材一個新態度,一個新的視野和切入點,這是《700歲旅程》第一個值得激賞的可讚可觀之處。

《700歲旅程》的戲劇情感之真切,開展的「世界觀」之完整敞亮,題旨的「共鳴」之深刻動人,劇本當表一功。戲裡流暢精準的倒敘手法,鮮明討喜的人物設定,幾乎毫無冗拍贅拍格外靈活真誠的對白(還包括台詞裡游刃有餘完全不生硬的台、國、英等語言切換)…,這個劇本呈現的不只是「技術面」的出彩,而是一個創作態度的清澈與誠懇:人物關係(情感)的增長,合情入理,不矯情;時不時引人莞爾的小幽默(例如林乃華夜裡把手指放在老公鼻子下,探探他是否還在呼吸?),源於自然,不矯情;推動情節進展的戲哏,貼合現實(也細心留意著起承轉合的敘事脈絡),不矯情;而說句良心話,放眼當前電視屏幕上的台灣戲劇,這三個「不矯情」說來容易,卻往往是讓一個戲潰不成軍的明顯「硬傷」(是通病,也是沉疴)。《700歲旅程》的劇本有體溫有靈魂,細節上的設計更不乏珠璣,龍劭華臨去時停車回眸的一句:「等我回來吃綠豆湯。」刻骨銘心,蕩氣迴腸,類似佳句比比皆是(例如:張本渝拍拍Darren,輕描淡寫說了句:「謝謝你的肩膀!」),這是《700歲旅程》的第二個精彩。

在某些本土戲劇裡,偶爾為了凸顯演員們的演技口條,有的導演會簡化攝影鏡頭的構圖和移動(往往定格在演員的近景或特寫),這倒不見得是導演的偷懶取巧或功力不足,單純就只是一種個人「風格」的取捨吧?《700歲旅程》裡,導演鄧安寧的創作企毋寧是更全面的,在「劇情戲肉飽和」、「核心情感完整」、「人物栩栩如生」等基本元素齊備的前提下,猶能在攝影、剪輯、製作等層面上進一步兼顧,讓整個作品的「完成度」拔高幾個檔次,例如畫龍點睛的「空拍鏡頭」所強化的視覺「世界觀」、例如畫面構圖的精細設計,加厚了戲劇的氛圍(葬禮後,泣不聲的喜翔和兒子Darren分處兩個房間的視框切割)…在在顯示了力求「電影感」到位、成熟的講究,這是《700歲旅程》第三個特別值得肯定的用心。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資深演員們讓人目不暇給的爐火純青演技,以及整齣戲「人戲合一」的完美交融,是《700歲旅程》最賞心悅目也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一個最傑出的成績。首先得力於劇本對每個角色設計的獨特、鮮活:對植物如數加珍的喜翔、滿嘴開火車的丁強、隨時抱著iPad上網的林乃華、失憶的梅芳…,這些設計,讓戲中人物的「辨認度」加強了,也讓戲裡「銀花社區」的「面向」豐富了(不論是為了戲味的紮實,或縮影現實人生的目的),而更讓人由衷喝一聲大好采的是,就像一個讓高手盡情使出「十八般武藝」的嘉年華盛會,龍劭華、喜翔、王滿嬌、丁強、梅芳、馬惠珍、林乃華、張琴…(甚至應采靈)等不常出現在鎂光燈最強的焦點中央的名字,全都獲得充分的發揮,不但人物形象一個個過目難忘,那一付付演技的風采與鋒芒,更是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欲罷不能。你這才真真正正地瞭解:只要給他們舞台,給他們完整的戲分,他們能把貌不驚人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能讓燈光聚焦在他身上的那段時間,光芒萬丈,燦爛非凡。你真的該抱懷著感恩的心好好欣賞《700歲旅程》裡這些演技風範各有流派的資深演員們的強大演出,真的,這些名字,絕對是台灣影視產業無可取代的「寶」,他們的演出,絕對是愛戲成迷的觀眾可遇不可求的「福」!

龍劭華飾演的「黎德朗」做為前幾集撐起全劇主軸的靈魂人物(心臟病發後,依舊經常出現在倒敘的情節戲分中),他的演技,本身就是一道美不勝收的風景,大氣勢小細節,無一不值得細品。尤其須一提的是他在畫面裡無處不在的巨大「氣場」,那個情蘊和氣息,可以涵蓋住場上的所有人,可以把一場戲的任何元素「兜成」一個整體,發酵成一分最精準的情緒或情感氛圍,一場戲但凡有他,絕對不會有任何人任何細節「出戲」的閃失。

喜翔這次的演出層次豐富至極,對驟逝的摯友,對摯友託付的女兒,對親生但疏離的兒子,對「銀花社區」裡其他的老人…,不論語氣、神色,全是有所區別的「面貌」,難得他掌握的自然明確,各自分明,他演得過癮,觀眾看得更過癮。尤其跟兒子Darren邱凱偉的對手戲最是細膩動人,那壓抑的關心,那死ㄍㄧㄥ硬hold的表達,質樸但滿是情感線條的父愛,口不對心的笨拙表象,試問台灣觀眾誰看了不覺得親切而動容?那,演活的是真真正正屬於「台灣爸爸」特有的,山一般又鈍有暖的父親形象呀!

張本渝這次的角色迥異於她以往「大女人」戲路的精明外露或冷豔時尚,女兒「心悅」未婚夫在結婚當天意外消失的心理陰影、視做依靠與庇護的父親無預警離世後她在劇痛與振作間的糾結掙扎…,幾處關鍵重點的演技呈現,不論激越處或幽微處,全都刻畫得毫釐不失,拿捏之準不論內在的解析或外顯的張力,都相當讓人擊節讚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台語發音「糟」到頗嚴重的程度,卻是難得看到演員以演技的情感厚度與細節掌握凌駕在尋常的「 口條 」的定義之上,以角色氣質和感情的「說服力」征服人心,算是極其罕見(但珍貴)的特例示範。

男主角邱凱偉歷經《春梅》等幾齣長篇大戲的磨練,演技已見大成,尤其在眾多前輩演技高手的環繞下非但氣勢不餒,甚至「遇強則強」,角色的特質掌握出色,人物的心理設定沉厚具體,和喜翔、張本渝間的情感層次處理得出奇纖細,精彩極了。另一個台語也不算特別「輪轉」的陳怡嘉,把一個畫風有點跳tone的「微叛逆」少女演得活靈活現,性格面的特質雕琢得有稜有角有溫度,頗有「存在感」,演技進步甚多。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