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算表》成最早十進制乘法表 獲金氏世界紀錄

清華簡《算表》金氏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
清華簡《算表》金氏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4月23日,清華簡《算表》金氏世界紀錄授牌儀式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央廣網23日報導,《算表》經學者研究、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機。

《算表》特指2500枚清華簡中,21支形制特殊、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的竹簡。2010年7月12日,數學史專家對該篇竹簡進行鑒定,一致認為,這21支竹簡不僅具有數字特質,更具有運算功能,是一份實用的運算表,並建議將之命名為《算表》。

《算表》的發現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重視。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周(J.w.Dauben)教授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實物。』

此外,據北京日報報導,9年前,清華簡入藏時,散亂的裝在幾十個容器中,但有關《算表》的竹簡辨識度很高。它們比其他竹簡更寬、更厚,其上有一道道用朱砂畫的紅線,且竹簡上端鑿有圓孔。

《算表》共21支竹簡,把這些竹簡首尾對齊,可以看到紅色橫線連在一起,共19條,每條都貫齊21支竹簡,三條編繩也作為橫線使用,由此將全表分為21行、20列,行、列交叉組成420個長方格。

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的《算表》堪稱古代計算機,用它進行99以內的運算非常快捷,將表上數字橫豎拉線交叉點即為答案;表上沒有的數字或者超過100的數字,將乘數和被乘數分解、拉線,再將結果總數相加即可,以此類推,《算表》一次運算的乘數、被乘數的極限值為495。

此外,《算表》還能進行分數乘法,其中『半』(二分之一)寫成『肉』從『刀』,是用刀分割肉的形象。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算表》將中國古代乘法表的時間提前到戰國,不僅是目前大陸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經學者研究和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也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機。從內容發布至今,其研究成果已經被Nature網路版等國內外權威媒體廣泛報導。

『清華簡』第七輯整理報告

另據北京日報報導,4月23日上午,清華簡研究團隊還發布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

釋讀清華簡,著名史學家、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當屬核心。七輯整理報告,老先生每一次都親臨現場。據他介紹,『清華簡』第七輯共四篇,均為傳世文獻未見之佚籍,記載了春秋戰國史事。

其中,前三篇主要記載晉國歷史。《子犯子餘》和《晉文公入于晉》皆以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為主角,記載重耳早年流亡在外,藉助秦國力量返國,以及重耳歸國後整頓內政,一戰而霸的史事。晉國自昭公以後,公族式微,國政落入六卿之手。《趙簡子》系範獻子與成鱄對趙簡子訓導勸誡的文辭,其中還提到國君以儉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

記載越王勾踐『逆襲』滅吳

《越公其事》是本輯最為重磅的一篇,全篇共75簡,共分為十一章,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依次實施好農、好信、徵人、好兵、飭民『五政』,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經歷。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認為,這四篇簡文豐富了古代史學資料,有助於探討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編撰,和史學發展狀況。其中,《越公其事》與《國語》中《吳語》和《越語》皆以勾踐滅吳為主題,整體結構大致相似,但敘述過程有詳略,所表達主旨也各有不同,這一方面說明它們有相同的史料來源,另一方面也說明其在流傳過程中有不斷變化的趨勢。

此外,傳世文獻中對『五政』的說法,大致與本篇類同,可見這些治國方略與治世思想,皆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簡還有過半待釋讀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透露,清華簡整理總計劃推出十五到十七輯報告,目前釋讀數量已接近一半。不過,他也坦言,『我們的工作是越來越難了。』

據團隊成員透露,今後還將保持每年一輯的進度,全部完成大概還需10年左右。當前的難度主要在於,很多都是書上沒有記載的史料,需要從文字學、歷史學、經學等方面進行分析,還要與史書比對參考。

為保持進度,研究人員已初步選出若干篇,其內容在相當程度上又回到《尚書》一類文獻方面上,預計在第八、九兩輯整理成果中發表。李學勤舉例,有一篇暫時名之為《四告》,包括四段祭祀告神之辭,告神的人分別是周公、伯禽、周穆王和召穆公虎,涉及西周重要史事。尤其是周公的告辭,可與傳世《尚書》的《立政》對讀,極有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