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藝思》「曼菲」,用思念串起的生命故事

▲知名舞蹈家羅曼菲生前在舞台上演出的身影。(圖/雲門文獻室提供)
▲知名舞蹈家羅曼菲生前在舞台上演出的身影。(圖/雲門文獻室提供)

記者周靜芝/台北報導

11年前,台灣知名舞蹈家羅曼菲走了;11年後,羅曼菲還在,紀錄片《曼菲》16日剛入圍台北電影節,將於9月上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6年3月,羅曼菲因肺癌病逝,讓台灣舞蹈界痛失一位優秀人才;影像詩人、導演陳懷恩耗時3年,用光影重現了她的身影。為何片名叫《曼菲》,而不是《羅曼菲》?陳懷恩說,他無意用影片來呈現一部羅曼菲的傳記,因為每個人心中的她可能都不一樣;而《曼菲》比較像一個概念,希望用「思念來呈現一個人的故事和她走過的路」。

陳懷恩是有20餘年資歷的攝影師與知名廣告導演,也是導演侯孝賢長期合作的工作夥伴,兩人合作的《悲情城市》曾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但許多人開始認識陳懷恩,卻是起於他所拍攝的電影處女作《練習曲》;這部他在廣告案接不完時,放下一切、耗費13個月的作品,讓很多人認識了最真實的台灣、找回對台灣質樸美麗的記憶,也認識了一直處在大師背後的陳懷恩。

陳懷恩說,之所以會拍《曼菲》,全因兩個人而起,一位是舞蹈大師林懷民,是他先提出這個構想,希望由陳懷恩來執行;而讓拍攝作業得以順利進行的,則是華碩集團共同創辦人童子賢,他在陳懷恩花數月時間收集資料後,正困擾何以為繼時,二話不說慷慨金援。

舞蹈是一門特殊的藝術,羅曼菲所跳的現代舞,更是一個讓很多人、包括陳懷恩在內都覺得「看不懂」的藝術;電影又具有它自己專業的語言,要用電影來敘述舞蹈這一不同類型的藝術,陳懷恩坦言在拍片過程中備受挑戰。而早期影像紀錄的缺乏,更讓他不斷思索該用什麼來代表羅曼菲的一生。陳懷恩說,繪畫、文學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一本書,但舞蹈是「人走了,什麼都沒有了」。

陳懷恩不希望有太多外在因素「影響」自己的創作,他希望這部電影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在自己的方式下完成;儘管對羅曼菲的描述,或許無法讓她的親人、朋友全都滿意,但他希望不認識羅曼菲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能感受到片中所想傳達的意涵——如何去思念一個人?思念一個人是為了什麼?除了認識了羅曼菲,也能在其中思索自己人生的位子。

在《曼菲》的臉書粉絲頁上,介紹了羅曼菲生平重要舞作包括雲門的《白蛇傳》、獨舞《輓歌》,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傳說》、《女人心事》、《愛玲說》,以及她的作品《羽化》、《天空之城》、《心之安放》、《蝕》、《蘆葦地帶》、《沉香屑》等。陳懷恩說,羅曼菲與雲門關係匪淺,但其實她是資深前輩舞蹈家劉鳳學所栽培出來的,只是因緣際會兩人後來未再合作。羅曼菲後來投身舞蹈教育,她所創作的舞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一些資深舞者及她的學生而作,而透過不同舞者、不同時空的演繹與傳承,即使如今她已離世多年,她的精神還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就這麼一直轉下去,我就自由了。」《輓歌》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為羅曼菲量身打造的舞作,1989年首次亮相就以連續10分鐘不間斷旋轉的超高難度驚豔世人;隨著十多年《輓歌》的演出,羅曼菲曾說:「它讓我了解自己的生命強韌度有多高,然後有多願意相信自己」。陳懷恩原本不認識羅曼菲,在拍攝過程中,逐漸發現她為何有這麼多朋友、為何會有這麼多人懷念她;熱情、包容、胸襟開闊、樂於助人,正如佛家所說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陳懷恩說,這些都是羅曼菲最珍貴的人格特質。

「記憶是生命延續下去的最佳動力。」羅曼菲說過創作一定與生命經驗貼合,舞者的身體感才能達到如此動人的渲染力。2002年,她創作的《蘆葦地帶》確實刻畫了生命與時間的流逝流離,世事恆常又無常的感傷感嘆,然而,記憶是穿越了生死的共同存在。她病重時曾說:「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我不會向任何人say goodbye的。就當我在隔壁的房間裡睡覺。」

羅曼菲長眠了,但《曼菲》讓她的美麗身影成為永不凋零的綻放,永遠長存於她的親人、朋友與學生心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