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玲新作《待宵花》照見台灣烽火年代悲涼 

▲今年下半年還會有客家採茶戲、歌仔戲、歌劇以及現代話劇的改編,請讀者拭目以待。(圖/主辦單位提供,2017.5.20)
▲今年下半年還會有客家採茶戲、歌仔戲、歌劇以及現代話劇的改編,請讀者拭目以待。(圖/主辦單位提供,2017.5.20)

記者宋德威/高雄報導

「台灣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數字,二二八與八二三。二二八不斷地被討論、檢視,但八二三還有多少人記得?」擁有俠義心腸的教授作家王瓊玲,因緣際會得知同為嘉義梅山人的「阿祿叔」(林德祿)在八二三炮戰中被炸得全盲半聾的故事,加上不忍八二三這段歷史被淹沒,決心展開新作計劃,多次前往金門、廈門進行田野調查、埋首於龐大的史料、訪談眾多耆老,終於在今年完成長篇小說《待宵花──阿祿叔的八二三》,刻劃無情的戰火與有情的人物,希望讀者在為小人物的遭遇痛心之餘,能對那個大時代有更深刻的反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二二八議題不斷有各種面向的書籍問世,八二三的相關作品卻屈指可數。協助王瓊玲新作計畫的金門防衛指揮部政戰主任武立文在本書跋文中便指出,「自朱西甯先生六十萬字巨作《八二三注》之後,便鮮少出現關於八二三砲戰史實的小說故事。」被封為「梅山的女兒」的王瓊玲自2009年推出小說處女作《美人尖》後,持續深耕家鄉故事,交出《駝背漢與花姑娘》、《一夜新娘》等長篇、短篇小說作品,寫活了梅山的人情,這次將觸角延伸到金門,牽線的「媒人」仍是她深愛的梅山鄉親。

2015年,在台北的一次演講場合中,有位民眾激動地表明自己也是梅山人,把他在梅山雙溪村的岳父林德祿的故事說給王瓊玲聽,成為《待宵花》的源頭。為了瞭解「阿祿叔」當年在梅山接到兵單、遠赴金門做充員兵的歷程,也為了把戰爭場面寫得如臨眼前,王瓊玲爬梳數千頁的史料,並多次前往金門實地調查,有次還透過電話連線,在「阿祿叔」用嘴帶路的指引下,找到當年他受傷的陣地,並帶回一抔古寧頭戰地沙土送給他。而「阿祿叔」即使全盲仍努力不懈的生命力,讓她聯想起金門的代表花「待宵花」,在黃昏時綻放,越到黑夜開得越燦爛芬芳。

王瓊玲表示,故事挖掘得越深,對於戰爭的愚蠢、和平的珍貴、小人物堅忍的生命力有越深的體會,但她也感嘆,八二三對於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冰冷陌生的數字,因這場戰爭而受害的軍人、遺族,應該獲得更多的關注。擅長說故事的王瓊玲,究竟是如何觀察家鄉與人間百態,這從同日出版的文集《人間小情事》中可見端倪。其舊作已改編為《美人尖》、《梅山春》等多種劇曲,風靡兩岸,王瓊玲透露,今年下半年還會有客家採茶戲、歌仔戲、歌劇以及現代話劇的改編,請讀者拭目以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