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粑流溼地藝術季開幕 11幅大地創作駐足遊客搶拍照

這幅大地的臉孔,是藝術家拉飛‧邵馬的創作,深受遊客的喜愛,紛紛搶著拍照留念(圖/記者鄭志宏攝,2017.07.03)
這幅大地的臉孔,是藝術家拉飛‧邵馬的創作,深受遊客的喜愛,紛紛搶著拍照留念(圖/記者鄭志宏攝,2017.07.03)

記者鄭志宏 /花蓮報導

暌違五年之久,米粑流溼地藝術季再度開幕,主題設定為「互助而後美好」,邀請11件充滿生命力且與大地緊密融合的藝術作品,在花蓮豐濱鄉港口及復興部落展示,活動理念從里山精神出發,以水梯田為舞台,藝術做為橋樑,結合環境復育及美學表現,透過藝術看見人對土地的認同,林務局及花蓮林區管理處歡迎大家親自感受與山海結合的環境藝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原本遍布著大面積的阿美族傳統水梯田,連綿在山、海之間,成為東海岸獨特的文化地景,因民國70年代開始逐漸休耕,使自然與文化地景和諧共存的景像不復見,民國99年當地居民舒米•如妮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並以「海稻米」作為梯田復耕之稻米品牌,林務局與部落居民合作,將水源引回田區,民國104年被改編並拍攝為電影「太陽的孩子」。

總召集人舒米如妮表示,米粑流(Mipaliw)是阿美族語「互助」的意思,邀請來自台灣各地的藝術家在駐村創作期間,和部落有良好的互動及協力創作,建立起深刻的友誼,石梯坪復育區除了以友善環境的海稻米為名,更可透過藝術創作將讓地方展現更為多元豐富的景觀特色。

一手推動港口水梯田復育計畫誕生的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約30多年前,還是學生時,至東海岸旅遊,對當時的水梯田美景印象深刻,可惜後來廢耕,因此五年前因應國際里山倡議趨勢,林務局與港口部落一同復育水梯田,還有花改場及東華大學等相關單位的陪伴,讓稻浪,海浪共美的文化地景,與藝術地景的結合,走出另一種永續生活的模式。本次藝術活動一半是在地藝術家,述說在地人和土地的故事,另一半的藝術家來至各地及國外,而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及港口部落頭目張書燒共同進行祈福儀式(圖/林務局提供,2017.07.03)

創作品「回家吧」,運用竹編而成,就像是在外的遊子返家的意象(圖/記者鄭志宏攝,2017.07.03)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