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堅持友善土地 7月8日起野茶達人特展

新竹縣臺三線駐地工作站將展出「看見客家-台三線野茶達人特展」。(圖/記者常似虎翻攝 , 2017.07.06)
新竹縣臺三線駐地工作站將展出「看見客家-台三線野茶達人特展」。(圖/記者常似虎翻攝 , 2017.07.06)

記者常似虎/竹縣報導

新竹縣茶園面積曾是全台灣最高,在清代時期更佔出口總值53.49%,且以竹塹內山台三線沿線出產最多;7月8日到28日新竹縣臺三線駐地工作站將展出「看見客家-台三線野茶達人特展」,邀請到關西鎮、橫山鄉六位正致力茶產業復興的客庄茶人展出影像與文物,含不同品牌的茶葉及製茶用品等,分享製茶經驗與生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縣長邱鏡淳表示,台三線得天獨厚連綿丘陵地的獨有地理環境,成為茶葉興盛的重要因素,亦見證客家族群的生活困境與適應方式,「野茶」代表著致力生態保育、友善土地、茶園不施農藥、不灑化肥,順應自然種植,此次展出者─關西鎮冶茶49賴傳莊、玉山社區老礦紅黃譽仁、仁安社區綠茶溫家堡溫吉誠、東光社區千鶴茶范揚清、橫山鄉沙坑社區沙坑紅寶徐秀蓉、悅音阿甲農園蜜香紅茶謝月英、賴振甲等發揮野茶精神,傳達人與土地的共生共榮。

文化局長張宜真說明,茶產業的發展約始於清朝光緒年間,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茶葉產量和茶園面積提升,並具備外銷國際的實力,是台灣茶葉產銷的黃金時期,二次大戰後,國際情勢的影響,隨著工商業的發達,新竹縣內茶園廢耕、轉作,逐漸式微。展出的六位野茶人,無論是返鄉創業,抑或以社區力量帶動社區廢棄茶園復耕,均重視以客家「生活」為出發,透過分享友善茶葉的種植經驗,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創意與文化重新找回過去台三線的茶金時代。

展覽自7/8-7/28每週三至週日下午1-5點開放參觀,7/8(六)下午3時開幕,野茶人將親自導覽,分享友善種植茶葉的種種經驗,並安排主題沙龍討論,探討台三線茶業的困境與未來;7/15(六) 舉辦「大山背夏季農學教育耕茶趣體驗」,帶領民眾體驗製茶流程,體會在地友善茶葉的辛苦可貴,歡迎大眾前來感受台三線在的的庶民文化和特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