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徐佳馨/租屋的那些鳥事

▲內政部營建署調查,欲租屋者期待月租金與市場行情存在逾千元差距。(圖/NOWnews資料照)
▲內政部營建署調查,欲租屋者期待月租金與市場行情存在逾千元差距。(圖/NOWnews資料照)

文/徐佳馨

前陣子內政部密集拜會各大房仲業者,期待透過大型業者參與包租代管,在人力與物力的協助下,滿足案源供給,提供流程服務,讓租賃市場快速到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得直白些,內政部這過程中無非期待,當買賣交易量已經難回到過去榮景,租賃能成為房地產業的活水,同樣的期待不只在台灣,這幾年也深受房價暴漲之苦的中國大陸,也積極發展租賃,廣州還在近期頒布「租售同權」新政,希望能夠鼓勵民眾轉買為租,引起廣泛討論。

或許是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然,租賃一直被視為次級選擇,可是從國外租賃占比來看,城市越大,租房人口占比就越高,因為大城市的租屋需求多在從外地而來的年輕人,甚至達到40%,這個比例在紐約和倫敦已經超過50%。這些離鄉背井的年輕人為城市帶來活力,也給了城市新希望,當然這也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租金水準上,不然往往會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不過,租賃制度再怎麼完備,缺乏供給一切都是白搭。除了由房東所提供的住宅外,我們也看到國外為了滿足供給所提供的幾種做法,例如政府興建的社會住宅、或是由自給自足的住宅基金所興建的出租住宅等。

另外一類比較在商言商的做法以美國為首,由開發商自建、持有、管理出租的商業模式,一條龍的模式足以自給自足。目前美國規模最大的開發商The Michaels Organization持有及管理房屋數量約為64429套,可是興建成本也不低,根據推算,這類自建自營的公寓在完成租賃業務之前,每套平均投入成本約為14.74萬美元,購置成本為18.55萬美元,較重置成本高出約25.9%。

公寓建築成本主要包括四項:土地成本、硬體設施成本、設計服務費、裝修配置成本;此外還有隱形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出租前運營成本、偶發性支出;而在資金的取得上,除了傳統的銀行貸款外,開發商股權融資、協力廠商投資者股權融資、發行優先債等作法,都是集資的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考下,自己開發物業成為必然選擇,也出現了針對不同客層的出租公寓。 

一門生意會吸引業者投資,除了可預期的風險低,另一個就是收益穩定,十多年來,美國房屋的平均租金投報率常年穩定在6%,在2005年前,美國房屋平均租金投報率長期穩定在6%-7%區間內波動,僅有2005年至2007年間,快速上漲的房價及相對落後的租金漲幅導致租金回報率下探至4%,但在次貸危機後逐步恢復到6%的水準,穩定的租金收益,加上透過鎖定目標族群、區隔市場來降低出租風險,企業自然樂當包租公。

說了這麼多,政府期待民間業者參與,立意雖佳,對業者而言就不脫「有利可圖」四字。以建立新的租賃機制為例,對企業經營者而言,任何一個新模式在先期投資往往較大,必須要靠長時間經營攤平成本,如果制度不能保證可長可久,所有投資都將付諸東流,甚至可能讓企業滅頂,這也是經營者在出手前審慎評估的。

另一個角度是,在民粹至上的現在,許多事情並不以法論之,企業和民眾之間的階級關係並非一面倒,民眾透過爆料等管道,爭取而來的鄉民正義,往往得讓企業付出相當代價,這也是為什麼這年頭只要牽涉到管理眾人之事,企業自然會噤若寒蟬的原因。

新制上路,大家都在學習,只是在不斷調整中彼此能學到什麼,最後磨合出什麼,或許才是最值得注意的事。

(作者徐佳馨,從一無所知的房產門外漢到如今房產略懂略懂,專欄散見先探、新新聞、聯合報、聯合新聞網、YAHOO奇摩房地產、香港東方日報等媒體,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現職為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