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施孝瑋/台北航太展 迎向國際還是關門自嗨?

台灣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並非先進,台北航太展本須擔任媒合本國和外國國防科技廠商的工作,但多年下來成效並不彰。(圖/施孝瑋攝)
台灣的國防工業在世界並非先進,台北航太展本須擔任媒合本國和外國國防科技廠商的工作,但多年下來成效並不彰。(圖/施孝瑋攝)

文/施孝瑋

兩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航太展),於8月17日至19日假台北世貿一館展出,參展廠商為139家,比上一屆增加13.9%,每兩年一次看似熱鬧的航太展,真的會為國內航太產業注入活水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蔡總統「國X國造」政策指導下,外商參與度可說是創下歷年新低。或許依照主辦單位的統計,家數是增加了,但是實際參與台灣國防系統合約的廠商卻少了,這幾年甚至還有和台灣軍方互動頗多的國防系統承包商退出台灣,對於缺乏重工業基礎和先進科技的中華民國國防工業,是怎樣的訊息呢?

首先從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看起,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指導單位為國防部、經濟部,協辦單位為經濟部航空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台灣區航太工業同業公會等。外貿協會可說是經濟部下的準官方單位,與經濟部航空產業推動小組聯合策劃和主辦,理論上應該是要能向外推展台灣航空工業成果以爭取海外訂單,另外引進國外相關產業以提昇國內航太工業水準。

但實際上發揮功用了嗎?

國外國防系統承包商參加台北航太展外商參與比例逐年下降,和台灣特殊的軍事裝備採購環境有關。在世界知名的巴黎航空展,或是亞洲最大的新加坡航空展,在展場上你可以看到外國的軍人與政要穿梭在各重要國防系統承包商的攤位或展示屋內,詢問產品性能、工程師交流與買賣洽談。但是在台灣,這些國外國防系統承包商的攤位,始終和台灣軍政高階人員絕緣。正常來說,各國如有軍事裝備需求,自然需在這類航空展、防務展中貨比三家,找尋最適合本國防務需求的產品。但是當台北舉辦航太國防展時,國內的相關人士,前往參觀國防展時對國外國防系統承包商的攤位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原因是「怕被媒體看到與拍到與之有互動」,當國外廠商耗費高昂參展費與餐旅費前來台灣參展,希望推銷本國產品,在最公開的場合毫無機會,自然而然的只能轉入「地下」,透過軍方退役人士開設的貿易商才能登堂入室,創造機會。自然公開透明正常管道的台北航太展,就越來越不受到名門正派的青睞,會來的外商只剩下和我國國防部有重要合作的廠商會來應卯了。

來自世界各國的軍方與民間人士齊聚巴黎航展,參觀醉心國防軍事科技與尋求可能商機。(圖/施孝瑋攝)

國防館當然是每屆航太展中最主要的贊助者,今年也不例外。國防館由三軍司令部、中科院和軍備局聯合組成。國防部中科院和軍備局各廠研發的成果,會在會場中做初步發表。若是反應良好或預算許可,可能進一步得到經費,或深入研發或能獲得採購。但是多年經驗累積,大部分在台北航太展中展出的概念或原型武器,不見得都受到國防部的青睞,部分政策性全力投入發展的武器碰到這樣問題的機會較少,但大部分還就只停止在原型展示階段,沒有進一步的下文。

台灣所需的軍事裝備要自研自製,立意良善但的確需考慮到整體規模。解放軍編裝調整後計劃裁軍至200萬人,每年國防預算達到約5兆台幣,人數是我們的近10倍、預算是我們的15倍。台灣的國防預算每年約3300億台幣,扣除50%人員維持費後的1650億台幣,又需扣除一半的裝備作業維持費約825億台幣,每年至多僅有850億台幣可以做為三軍裝備採購用。每個軍種每年不到300億台幣的裝備採購費用,若以一架F-35空機約需30億台幣來看,空軍一年預算還買不到10架,任何武器都要自研自製,研發費用將使武器單位生產成本高漲,台灣的國防預算明顯無以支撐這樣的雄心壯志。而且以台灣的情況,外銷無望僅供內需的情況下,如何透過國際採購或跨國合作開發降低成本,對台灣的防務其實至關重要。

因此像台北航太展這樣的展覽會,本應提供外商和國防部一個公開透明的溝通平台,卻完全無法發揮功用。經濟部旗下外貿協會執行的政策展,在經濟部由航太小組負責而國防部卻是軍備局協辦,協辦單位的職等還高於執行單位,若非近年政府朝向全募兵讓軍方為夾帶募兵而擴大參與,國防館可能早就關門大吉,2001年就曾發生完全沒有軍方參與,整個展就在天井一小塊區域展出的窘境。既然功效不彰,經濟部兩年後還是別辦下一屆以節省公帑吧……。

●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