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遠看如蟒蛇出水 「水門」軍事遺跡首度問世

▲遠看如蟒蛇出水一般的「水門」,目前遺跡所剩無幾,相關單位應妥善保存,讓特有軍事人文歷史傳承。(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遠看如蟒蛇出水一般的「水門」,目前遺跡所剩無幾,相關單位應妥善保存,讓特有軍事人文歷史傳承。(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記者宋德威.鄧至傑/澎湖報導

澎湖早年扼控馬公港的4大古礮臺之一「金龜頭礮臺」,澎湖縣政府重新打造成軍事文化園區,目前已對外開放,遊客可重溫戰地風情。園區內建築粉刷「綠色」,是清朝遺留下來的建築,粉刷「迷彩」,是國軍時期的建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澎湖縣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離島縣,位於臺灣海峽上,並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相互遙望。(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園區是全台第一座遺留三個時期砲座的砲台,安式7吋砲(清朝)、安式10吋砲(清朝)、28公分榴彈砲(日本)、以及鋼銅製9糎速射加砲台(日本),其中安式7吋砲砲座是原汁原味清朝的砲座,後來國軍進駐後是一個通信營。



▲澎湖早年扼控馬公港的4大古礮臺之一「金龜頭礮臺」,澎湖縣政府重新打造成軍事文化園區,目前已對外開放,遊客可重溫戰地風情。地下坑道為日治時代建造。(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地下坑道內部目前規劃為影片區及坑道區;坑道區盡頭就是馬公港。(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早期就是用一條鐵鍊來管制船隻進出,俗稱「水門」。(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地下坑道為日治時代建造,總長度155公尺,地下深9.08公尺,用途為避難跟逃生,內分為兩個部份,目前規劃為影片區及坑道區;坑道區的部份,通往盡頭就是馬公港。而船隻主要出入的港口,也攸關到澎湖的地形,因為澎湖屬於火山爆發地形,在地圖上呈現「ㄇ」字型,南邊有比較平坦的水域,敵人進攻也要選好走的路走,所以在要進來馬公港的航道上,就有建設多處砲台作為防禦,在西嶼就有建設西嶼西臺以及西嶼東臺,風櫃尾舌頭山就是荷蘭城堡,再來就是金龜頭砲台。

▲名列清末四大礮臺,坐落澎湖馬公港區的國定古蹟金龜頭礮臺,在澎湖地形上,金龜頭礮臺與風櫃蛇頭山剛好一邊龜一邊蛇,扼守媽宮吼門,從明鄭時期起,被視為軍事要地。澎湖縣政府重新打造成軍事文化園區,而國防部也移撥有一座美製M1式40高射砲,目前已對外開放參觀,成為澎湖的觀光據點,遊客可重溫早期的戰地風情。(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馬公「金龜頭礮臺」館室人員呂學銓與高富珊在現場專業為民眾細心導覽解說,跟著他們的腳步,進入地下坑道參訪,不久後,在出口臨海岸邊左方礁岩,來到「水門」遺跡;歷史文獻提到,該島嶼早期就是用一條鐵鍊來管制船隻進出,俗稱「水門」,在海中有一道門的意思。一頭為金龜頭砲台,另一頭在風櫃尾舌頭山,黃昏時就用船隻動力把水門關上,白天在把水門打開,讓船隻可以通行。

▲地下坑道為日治時代建造,總長度155公尺,地下深9.08公尺,用途為避難跟逃生。(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地下坑道為日治時代建造,總長度155公尺,地下深9.08公尺,用途為避難跟逃生,內分為兩個部份,目前規劃為影片區及坑道區;坑道區的部份,通往盡頭就是馬公港。(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望眼看去,馬公金龜頭礮臺海岸邊的「水門遺跡」靜靜倒臥在礁岩上,雖已功成身退,也因問世,讓金龜頭礮臺軍事遺址再添一份探索教育意義。遠看如蟒蛇出水一般的「水門」,時空背景不同,目前遺跡所剩無幾,相關單位應妥善保存,讓島嶼特有軍事人文歷史獲妥善傳承。

▲位於地下坑道出口海岸邊,當年一條長約2公里的鐵鍊用來管制港灣船隻進出;經多年風吹日曬,如今只剩部分遺跡在岸邊,其餘部分鐵鍊已沉大海。(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馬公「金龜頭礮臺」館室人員呂學銓在遺跡現場專業為民眾細心導覽解說。(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地下坑道臨海出口。(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由於地理與國防軍事戰略位置極佳,自古澎湖是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中繼站、與各方經濟和軍事爭奪的要地。(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08.2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