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徐佳馨/共居 寂寞的解藥

▲在少子化、單身化的趨勢中,加上高房價的壓力,這個世代面臨全新的挑戰。(圖/徐佳馨提供)
▲在少子化、單身化的趨勢中,加上高房價的壓力,這個世代面臨全新的挑戰。(圖/徐佳馨提供)

文/徐佳馨

在情海浮沉多年的老友,日前很鄭重的告訴我,她總算看破一切,決定努力賺錢,積極理財,以一個豐盈且不虞匱乏的生活為人生目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靠譜的,只有自己,寂寞很多,總會有解決辦法。」怕孤獨的她是這麼說。

像老友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台灣20歲以上、40歲以下人口,有高達440萬人未婚;今年一至七月新人結婚對數僅80874對,較去年減少5.21%。

除了單身族群增加之外,高齡化問題也迫在眉睫,根據經建會預估,台灣將在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屆時將有14%以上的人口年紀超過65歲,和過去青壯結構為主的社會大異其趣;相較於上個世代,這個世代所面臨到的是全新挑戰,而經濟和薪資低成長,更是身處其中者揮之不去的壓力。

想要不寂寞,健康是最基本的,接下來,就是在財務與生活上求個平衡。

在財務上,多數人靠著退休前積蓄撐起基本盤、避免意外需求發生的長照、醫療等保險構成一部分防護網,更有規畫的,無論是透過勞退、年金、股利股息,抑或是以房養老,都是藉以提供退休後的穩定現金流,以期讓退休生活趨於完備。

不過,這些都是建立在有個地方可以棲身的前提上,畢竟,至少這眼下房東為大的租屋市場中,多得是房客被挑三揀四,何況是被房東視為高風險的族群。

同樣是居住問題,過去,華人社會的「老有所終」,多數是依託在與子孫同居一個屋簷,彼此有個照應的潛規則,偏偏在少子化、單身化的趨勢中,加上高房價也的確是個壓力,無論是寂寞或是不想「孤獨死」的人,自然需要一些安身的方式,在同一個建築中,和陌生人“共居”成為其中一個選項。

這種做法相信曾經和朋友一起合租的單身租屋族並不陌生,也和外界認知的養老院有點像,透過共中有獨的方式,達到彼此照應的目的。

共居(cooperative living)概念由來已久,1960年代的美國特別時興,這或許和當時嬉皮文化息息相關。近年來房價高漲,加上共享經濟抬頭,“共居”又活了起來。

在共居概念中,住戶們會一起為公寓運作的方向下決定,所以每間共居宅的模式也都不一樣。但原則上是各自擁有獨立空間,在獨立空間之外,有一個讓住戶們一起交流、分享與學習的公共空間,分享的不只是空間,許多共居者也發展出共享食物、資源的新模式。

在台灣,經過一些年輕人的帶動,近期共居出現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在年輕社群中被廣為討論的「玖樓」,類似二房東概念,將舊屋重新整理出發,出租給年輕人、外國人,這些入住者在公共空間中學習、交流,不只解決住的問題,更因為不同背景,激盪出新的可能。

新北市政府看到這種模式的成功,日前也在旗下的社會住宅試辦年輕人與老人共同生活的「青銀共居」,希望未來能將成功經驗推廣,提供一個新可能。面對房價高漲、都更無望、空屋不釋出的現狀下,這或許有機會成為一個出口,只不過,不可諱言,在共居形態下,居住者的素質與彼此間共識將會是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相較於自己持有不動產,入住者與管理者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也相對複雜許多。

人生路上,空虛、寂寞是個必然,但要不覺得冷,是需要提前準備的。

(作者徐佳馨,從一無所知的房產門外漢到如今房產略懂略懂,專欄散見先探、新新聞、聯合報、聯合新聞網、YAHOO奇摩房地產、香港東方日報等媒體,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現職為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