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壽山清代遺址 祕探「打水灣」鐘乳石洞穴

▲這個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這個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記者宋德威.陳佩琪.蔡坤霖/高雄報導

高市府都發局考證清領、日治至戰後時期的環境變遷後正著手歷史場域修復工程,將還原咾咕石牆、古道、機槍堡、防空壕等設施,並整理莎草濕地、山泉水道等自然地景,9月30日完工開放後,可為高雄哈瑪星增添一處歷史解說與自然休閒的新去處。現場附近源源不絕的山泉水,一方面呼應古籍上是流向「打水灣」的山泉小溪,此曾為英國領事人員及外國商船取用生活用水的地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湧泉水源地不僅是從石灰岩洞流出泉水,而是整個區域的泥土及石縫中均有泉水流出。(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高雄市鼓山區哈瑪星登山街 60 巷,在清治時期為哨船頭與鹽埕埔間之古道,一邊臨山, 一邊臨海。為加強打狗港防務,當時在壽山上大坪頂興建砲台, 1889 年向英國採購 31 尊阿姆斯壯後膛砲,其中 3 尊於打狗港登陸後,以人力沿登山街及登山街 60 巷古道,運送大砲到山上組裝。日治時期後,登山街 60 巷成為日本人休閒的「登山展望道」,並可連通到半山腰原為 1923 年招待日本裕仁皇太子之壽山館,故所經之處仍可見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硓咕石疊砌的擋土牆及古道,連通到現今的中山大學後山壽山門。

▲此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到豐富的生態景觀。(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此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到豐富的生態景觀,如落葉、莎草、寄居蟹、馬卡道澤蟹、過山蝦、豪文式蜥、蜻蜓等。圖為寄居蟹。(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經《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實地勘查,湧泉水源地的源頭現場在密林內,為一處天然的石灰岩洞,洞內的縫隙自然流出湧泉。(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7.10.04)

▲文史研究工作者廖德宗說,現今湧泉不再被使用,直接流入到登山街的排水溝。(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文史研究工作者廖德宗指出,登山街 60 巷住戶的水源,在中山大學還沒建校時,均是喝山上流下來的山泉水,泉水全年不中斷。而經實地走訪,發現真正冒出泉水的水源地,是在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上方山坡的大樹邊,上面的水源地有一個露天大池子,泉水會從珊瑚礁的石頭冒出來,先聚集在一個山坡上的水池,在往下流動。

附近居民表示,中山大學水源地流下來的泉水,本身是乾淨的,但含有石灰質,因此居民先將泉水放置於水桶中,置入木炭、砂、明礬等,靜置一段時間,可煮沸飲用。日治初期,此壽山山腰的水源地是 1905 年招待日本皇室貴族的貴賓館之水源,在 1913 年打狗水道淨水池完工之前,也是打狗地區居民的飲用水源。

▲日治初期,壽山山腰的水源地是 1905 年招待日本皇室貴族的貴賓館之水源,在 1913 年打狗水道淨水池完工之前,也是打狗地區居民的飲用水源。(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此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到豐富的生態景觀。(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自湧泉洞穴內之天然鐘乳石。(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廖德宗說,因地勢關係,湧泉冒出之後分兩部分,一部分流往登山街 60 巷下方,日治時期提供給哈瑪星地區使用,也當作戰備用水, 分別提供給壽山洞內的戰時防空隧道群及哈瑪星街區使用,戰後成為登山街 60 巷山城居民的飲用水源近 30 年,現今湧泉不再被使用,直接流入到登山街的排水溝; 另一部分湧泉流向中山大學校區,日治時期曾提供給陸軍療養所,及 1935 年的西子灣溫浴場使用。戰後,流經中山大學西子灣校區的湧泉,也未被利用, 匯集至校園內蔣公行館北側的大排水溝,經海水浴場北側沙灘,流入台灣海峽。

▲現場可遠曜高雄哈瑪星,山坡地附近源源不絕的山泉水,呼應古籍上是流向「打水灣」的山泉小溪,此曾為英國領事人員及外國商船取用生活用水的地方。(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經現地實際勘查,湧泉水源地的源頭現場在密林內,為一處天然的石灰岩洞,洞內的縫隙自然流出湧泉。泉水順著地形流到一個露天的水池,該水池下方有舖可清除樹葉網子。該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到豐富的生態景觀,如落葉、莎草、寄居蟹、過山蝦、馬卡道澤蟹、豪文式蜥、蜻蜓等。19世紀,登山街歷史場域,隱身在壽山山麓,原有一片打狗潟湖,稱作「打水灣」。

1864年,當時英國領事館副領事史溫侯取得土地,原想興建英國領事館,後來因評估並不合適,便贈送給外國人社群設立打狗墓園;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加強打狗港防務,於壽山大坪頂興建砲台,與旗後砲台及哨船頭砲台(雄鎮北門),共同扼守打狗港,而登山街60巷則是清代淮軍從打狗海關碼頭運送阿姆斯壯大砲至大坪頂砲台的古道;日治時期,日本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1923年4月23日從位於古道旁之貴賓館出發步行登上壽山,而後登山街60巷則轉變成登山展望道;直至戰後,隨著軍眷及城鄉移民遷入,此地形成了山城聚落。

▲文史研究工作者廖德宗表示,高市府都發局 2017 年 4 月進行登山街 60 巷歷史場域重現計畫,在清理壽山山坡的廢棄場域時,才發現天然的湧泉山溝,經勘查及文獻研究,證實是清代打水灣的水道遺跡。(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0.04)

廖德宗表示,天然山溝附近的硓咕石,有著不同年代。在山溝的上方東側,發現有兩塊經過裁切、片狀的石灰岩板,這種工法的石灰岩板,僅見於壽山地區內惟至大坪頂的 清代古道上的石板,為清代工匠打磨石灰岩的工法,該石板作為穩定泥土路基及 止滑功能,材料為壽山的石灰岩層。該兩塊工匠打磨的石灰岩,可能是清代哨船頭古道的原始路基,在某一年代,前人將古道路基的石板,移至此處,作為穩固山溝邊坡之用。經居民訪談,壽山館上方的水源地,二戰期間作為戰備蓄水池,戰後也是登山街 60 巷山城居民的飲用水源近 30 年。

▲經實地訪查發現,石灰岩洞海拔高度約 65 公尺,洞深約 6 公尺,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豐富的生態景觀。(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清代打水灣湧泉山溝的重現,顯示哈瑪星地區在高雄市開發史的重要性,除應對此湧泉山溝進行保護外,後續應再對此水源地作詳實的地質及文史研究,並尋求再利用的可行性;這個場域在不同時代,交疊著不同人們的生命故事,也遺留無可抹滅的生活紋理,豐富高雄的城市故事與人文底蘊。

▲經實地訪查發現,石灰岩洞海拔高度約 65 公尺,洞深約 6 公尺,有自然湧泉流出。(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7.10.04)

登山街 60 巷是一個集合清治、日治及戰後移民特色的歷史場域,見證哈瑪星在高雄開發史的重要地位。歷史元素包括清治時期的軍事古道、打水灣湧泉山溝;日治時期的展望道、高雄築港出張所官舍;二戰軍事設施及戰後的人力舢舨船建造基地、城鄉移民聚集地。該水源地支源頭保存狀況良好,有豐富的生態景觀,也是山腰濕地的泉源。後續應由權責單位,針對該水源地的地質、自然景觀作深入研究及保存,以避免不經意的破壞,並可思考再利用的可能性,成為高雄壽山的特色。

▲水池因全年有水,可見到豐富的生態景觀,如落葉、莎草、寄居蟹、馬卡道澤蟹、過山蝦、豪文式蜥、蜻蜓等。圖為馬卡道澤蟹。(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0.0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