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座「台灣關地界碑」出土 完整史蹟探勘小組功不可沒

▲台灣關地界碑失蹤60餘年後,被探勘小組發現,隊員雀躍不已。(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3)
▲台灣關地界碑失蹤60餘年後,被探勘小組發現,隊員雀躍不已。(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3)

記者宋德威.陳佩琪.蔡坤霖/高雄報導

距上次「台灣關地界碑」出土相隔20年後,第四座界碑終於重見天日!四座界碑的發現代表了台灣關四方界碑完整的呈現,今(106)年適逢打狗港開港155年,「台灣關地界碑」的出土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為清代台灣海關的重要史證,更為高雄的發展史補上了空缺的一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郭吉清、廖德宗、潘子如、洪偉庭、宋德威、陳佩琪、林財正、謝志昇、蔡坤霖鍥而不捨的踏查,經常在柴山踏堪查察,20日傍晚在山區一處廢棄哨所附近草叢中發現這塊與地貌不融合的石塊,深挖清理後,「台灣關地界」字樣赫然現在眼前,大夥驚呼挖到寶了。

「台灣關地界」為花崗岩材質,發現時石碑已斷成兩截,初估體積長約107公分、寬26公分、厚9.5公分、重70多公斤,《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宋德威、陳佩琪,也著重裝入山,全程記錄採訪。

▲研究遺址多年的文史工作者廖德宗(後)與郭吉清(前)表示,第四座「台灣關地界碑」終於重見天日。(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3)

文化局23日以一面古地圖標示出四座台灣關地界碑發現的地點,說明界碑出土的歷程。1869年(清同治8年),海關官舍設置於哨船頭打鼓山麓,也就是目前的「高雄海關宿舍」位址,為安全考慮,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後不知何故埋沒荒地。

「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先後發現三座,一是1996年海關人員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北側坡發現,目前由台北海關博物館典藏。二為1998年哨船頭福德宮因進行巷道拓寬工程開挖路基時被發現,目前收存於高雄歷史博物館。三則位於海關與英國領事館邊界,現展示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

今日宣告的第四座界碑,則是由舊城文化協會成員於史溫侯登山古道踏查時發現,運送下山並通報文化局緊急處理。四座「台灣關地界碑」重見天日,代表了台灣關四方界碑完整的呈現,今年適逢打狗港開港155年,是令人振奮的一刻。

▲英國領事館展場工作人員看到第四座「台灣關地界碑」實體後,覺得非常特別。(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3)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指出,1863年10月,清頒訂「打狗港暫行章程」,開放打狗港作為安平港的外港,這是高雄港開埠的起點,1864年5月5日,英人William Maxwell至打狗港開辦海關,為高雄海關之濫觴。1869年所設立的台灣關地界碑,從此歷經清朝、甲午戰爭、日治時期,百餘年來見證高雄關變遷與高雄港發展歷程。

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清代海關界碑極其稀少,「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陸續出土,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與價值。本次出土的界碑將交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典藏,並進行後續碑體清理、維護修復、研究展示等規畫。

▲山域搜尋探訪任務,人身裝備與照明設備須完整。(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3)

文資中心主任李毓敏表示,界碑出土位置未必是當年設界所在,而第4塊界碑出土地點在廢棄山區哨所附近,可能是後人不識是古蹟而被當做建材搬移至該處。未來,將交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典藏,並進行後續碑體清理、維護修復、研究展示等。

▲出身特種部隊山訓戰技教官的宋德威,也是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多年來山域搜救經驗豐富;他表示,在山野從事搜索任務,夜間溫差較大,避免山區恙蟲與跳蚤或蚊蟲騷擾,須做好全身防護,飲用水源時刻補充,通訊器材及乾糧也需準備充足,而本次任務環境屬於珊瑚礁岩地形,足部防護選擇硬底登山鞋較適合。(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8.01.23)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感謝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郭吉清、廖德宗、潘子如、洪偉庭、宋德威、陳佩琪、林財正、謝志昇、蔡坤霖鍥而不捨的踏查,在發現後即妥善運送至新濱派出所保管,並通報文化局,後續局將邀請學者專家勘查並交由歴史博物館收存,同步進行研究展示規畫。

▲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接受專訪。(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3)

林尚瑛也呼籲民眾,若發現疑似古物,請立即通報文化局處理,以利文化資產的保存。而「台灣關地界碑」指涉的歷史場域「台灣關」,是當時的海關官舍,目前已成為海關職員的宿舍,目前文化局正執行的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在安檢所拆除哨船頭外灘重現之際,打狗港的水岸歷史廊帶已逐漸成形,打狗海關的歷史場域重現也會納入規畫,完整呈現歷史風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