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醫院骨科3D製作抗生素骨水泥假體 助老翁術後重建

▲媽祖醫院骨科結合3D列印技術,製作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協助77歲老翁人工膝關節感染重建,術後順利出院。(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媽祖醫院骨科結合3D列印技術,製作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協助77歲老翁人工膝關節感染重建,術後順利出院。(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

77歲老翁月前於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接受膝關節手術,置換由3D列印技術,製作出來的「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暫時性人工膝關節),協助人工膝關節術後感染重建,經過一個月的術後休養與復建,於今(24)日出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馮逸卿副院長指出,一般健保人工膝關節置換後,正常可以維持10至15年,但是碰到細菌感染或鬆脫時,就必須考慮提早接受再置換手術處理。本案例是77歲家住雲林土庫的林老先生,之前因退化性關節病變,於他院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已經長達11年之久。2017年,林老先生因為右膝關節念珠菌感染,致腫脹疼痛不已,在外院接受感染科抗生素治療,但膝關節感染一直無法控制,醫師曾建議需手術解決,但病患因猶豫術後膝關節會僵直固定一段長時間,將造成行動生活不便,遲遲不敢接受手術。

▲媽祖醫院馮逸卿副院長指出,中國附醫體系的3D列印中心,製作的「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置入後膝關節可彎曲活動,利於行走。(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轉診到本院求醫,經醫療副院長骨科馮逸卿醫師評估,想要感染得到控制,減少膝關節腫脹疼痛,提高生活品質,還是需考慮拔除舊的人工關節,徹底清創,但藉著中國附醫體系的3D列印中心與骨科部研發技術,所製作出來的「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暫時性人工膝關節),置入後膝關節仍可以彎曲活動,利於行走,在感染控制期間能維持日常生活品質,經數月抗生素治療,待感染問題有效控制後,再重新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

▲媽祖醫院馮副院長特別指出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的臨床實際應用上,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馮副院長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解釋說明後,於2017年12月26日在媽祖醫院,為林老先生依計畫施行手術,術後膝關節可活動0至80度左右,並可自行下床坐於床邊及使用助行器步行,同時配合感染科醫師建議抗生素持續治療,經過一個月的留院觀察與復建,林老先生於今日順利出院。

▲媽祖醫院骨科3D製作暫時性人工膝關節 ,77歲老翁感染重建術後,扶輔助器可自行活動行走。(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在出院記者會上,馮副院長特別指出3D列印技術在骨科手術的臨床實際應用上,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附設醫院,於2014年9月創建全台第一個設置在醫院的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迄今對於3D列印醫療產品的臨床應用已頗具成效。媽祖醫院在與中國附醫體系的合作下,也有能力來進行類似先進精準的手術,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讓患者自己的生活不受到影響。一同出席的林老先生談到手術後的切身感受,很高興自己的生活品質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與改變,也由衷感謝媽祖醫院,以及馮副院長骨科團隊給雲林鄉親帶來的醫療新體驗及新希望。

▲中國附醫體系的3D列印中心與骨科部研發技術,所製作出來的「活動式抗生素骨水泥假體」(暫時性人工膝關節)。(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8.01.2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