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鈕則勳/這回 小英應該會怕了!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非核家園不是強迫形成的,是根據法律規定,以及核一、核二、核三,3座核能電廠的壽命,自然形成的。(資料照/記者陳弘志攝 )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非核家園不是強迫形成的,是根據法律規定,以及核一、核二、核三,3座核能電廠的壽命,自然形成的。(資料照/記者陳弘志攝 )

文/鈕則勳

日前,國台辦公布31項惠台的政策大禮包,裡面包羅萬象,包括針對台商投資、影視產業放寬、赴陸就學、創業、工作便利及銀行業務對接等部分;細部來說,台商可投資參與的範圍又更形擴大,不僅可參與「中國製造2025」計畫、「一帶一路」、和國有企業合作,甚至參與政府採購。在影視產業部分,台灣的劇組不再被定義為「境外人士」,台灣優質的戲劇更能有機會在對岸的一線衛星頻道上播出;台灣民眾能夠參與其134種職業考試,且也有更多在學習、生活、創業及就業上的優惠措施及參與機會;台灣金融機構能與銀聯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為台灣民眾提供小額支付服務等,這些惠台措施的內容等同於和大陸民眾享受同等待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這些惠台措施出檯後,相關產業及許多台灣民眾確實對這些相應措施鼓掌叫好,然政府單位及特定親綠媒體卻是有些酸葡萄心理,不是制式地宣稱「統戰再起」,就是要大家注意背後可能的風險,除了膝射反應式的制式回應外,似乎也拿不出其他的對案或配套來因應。而政府的制式論述或手足無措的窘境,某程度已凸顯小英政府對於對岸此舉,應該是有些怕了;小英為何會怕?怕在哪裡?其實不難理解。

首先,理性中間選民會對比小英的「口惠實不至」與大陸的「言行一致」,優勝劣敗,小英當然會怕。蔡英文多會在重要場合釋出對對岸仍有「善意」的論述,但問題是她的善意多屬「自以為是」或「自我感覺良好」的善意,並沒有善意的相應措施出檯,且不斷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操作,是以其表示善意的目的,旨在出口轉內銷,用以鞏固綠軍基本盤;畢竟只要讓綠色支持者覺得「小英好可憐,釋出善意,但大陸都不理」,她就能達到哀兵策略的效果。但是就大陸方面來看,除了針對民間的論述會帶出其善意外,這次特別以「惠台31項措施」等行動來配合,便形塑了一個「言行一致」的感覺。兩相比較,小英除了會落入下風外,更會予人有「吹破牛皮」之感。

其次,台灣近幾年經濟停滯,職場新鮮人第一份薪資少得可憐,甚至比十八年前還要少,年輕族群被社會邊緣化的情況並未獲得緩解;蔡政府雖誓言拚經濟、呼籲企業拉高薪資,但實際效果有待檢驗,陸客來台數量縮減,「新南向政策」雖喊得漫天響,但其間缺少戰略的步驟、策略、方法及效果評估,難以發揮實效。

在台灣人才逐漸外流、又吸引不到國際人才為台效力之際,大陸適時祭出「惠台31項措施」確實會對年輕族群創造相當誘因,畢竟到大陸能唸名校,要創業也能獲得政府或企業補助輔導協助、挹注資金,而大陸也釋出台灣企業能夠參與相關大型建設計畫、和國有企業合作,甚至政府採購;相對比較蔡政府針對年輕族群及企業發展所投注的心力及資源,兩相比較當然相形見絀,以理性思維做判斷基礎的台灣企業及年輕族群,當然會有「此時不去卡位,更待何時?」之感。對此,小英能不怕嗎?

再者,「惠台31項措施」聚焦新聞議題版面,想必是小英最不願見到的;因為兩岸是她非常明顯的弱點,諸多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對其兩岸政策不滿,期待她調整兩岸政策的民意也多居於顯著比例,但對於民意需求,她多是以冷處理的態度應對。而蔡政府對於大陸相關措施的回應,仍是酸酸地要大家小心風險,反而凸顯其兩岸幕僚專業的侷限性;若是國民黨能夠回神,針對大陸此舉有一定程度的積極反應,或是藉議題操作來聚焦兩岸議題的深化討論,將議題再形聚焦放大,順勢拿回兩岸議題詮釋的主導權,小英肯定會怕。

最後,日前獨派青年赴慈湖針對蔣公陵寢潑紅漆,此事不僅挑動了族群對立的敏感神經,也挑戰了社會上對道德認知的底線,更恐怕會為獨派最珍愛的台獨運動蒙上一層陰影;畢竟中間選民,甚至是淺綠、中綠選民或許對這樣的激烈行為都不贊同。更甚者,倘大家進一步認知台獨就是以這樣的過激的操作想來達到目的的話,不僅支持台獨的比例會降低,期待兩岸和平互動與發展的比例更可能隨之增加;小英不僅要面對獨派更激烈的逼宮,也要面對民眾要求恢復兩岸互動的壓力,她能不怕嗎?還能虛張聲勢,走夜路吹哨壯膽嗎?

或許,小英可能會喜孜孜地認為日前外交、國安及大陸系統的人事調整,算是主動出牌,能讓大陸陷於被動、並想方設法來因應;孰料對岸隨後祭出「惠台31項措施」,反而打得小英及其團隊無力招架,明顯陷入弱勢,或許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吧!

●作者: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