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翻牆的記憶》鮮活靈動 解構類型

▲《翻牆的記憶》眾星雲集。(圖/翻攝《翻牆的記憶》臉書,2018.03.13)
▲《翻牆的記憶》眾星雲集。(圖/翻攝《翻牆的記憶》臉書,2018.03.13)

文╱柯志遠

一秉去年風光擒下金鐘獎編、導雙大獎《酸甜之味》的品質嚴管,TVBS高質感「自製劇」系列2018新春伊始推出的是何潤東初執導演筒的《翻牆的記憶》,這個作品的值得關注有著多重的意涵,不論從「何潤東的《翻牆的記憶》」或「《翻牆的記憶》的何潤東」那個角度,對於愛戲懂戲的戲迷來說,都有著進一步探索、細品的趣味與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就戲論戲,隨著劇情一揭開序幕,觀眾很快可以體會這是一齣內在層次比表面「青春校園劇」的賣相要「大」很多的戲,《翻牆的記憶》的題材獨特,主旨與風格的「完成度」都高,視覺、運鏡的「電影感」講究、到位,幾位年輕演員的演技真誠搶眼活靈活現,整體拍攝成績延續了TVBS自製劇「良心戲」的品牌水準,最值得一提的是:導演何潤東以校園做為社會的縮影,以寫實到近乎冷冽的筆觸大刀闊斧地解構了青春面相下的蒼白、衝撞與迷惘,不同於一般「成長劇」在時間軸上「線性敘述」的延伸手法,《翻牆的記憶》刻意模糊了「校園內外」(「學生生活VS.複雜人生」)的「圍牆」界定,兩個世界裡現實人性的跌宕起伏激盪交纏,被做了微妙的拼貼、發酵,展現了超乎預期的視角和創作企圖,《翻牆的記憶》之值得肯定與推薦,不只是故事「可看性」的戲味盎然,更在於託付於情節、角色背後的發人深省。

今年算來是何潤東出道整20周年,他從歌到演縱橫兩岸,累積的不只是膾炙人口的極多代表作,還往往以讓人「跌破眼鏡」的最終表現在「戲路」上跨越了先天上的主觀局限,(最令人歎為觀止的,莫過於2009年的《三國》,那麼一身「現代感」、「都會感」的偶像,居然在如此宏大考究的歷史劇裡把「呂布」演出了新的境界和說服力,讓原先質疑的所有人心服口服,五體投地),2016年的電影《鋼刀》和《三少爺的劍》,他大膽嘗試了不同過往的「癲狂,過激,歇斯底理」的高難度演技,2017年以原音演出《那年花開月正圓》,演活了「吳聘哥哥」情感的綿密厚實氣質的溫潤從容,展現了螢屏罕見的「人戲合一」,這些,無疑都是在身為演員的「可能性」上他一再勇於直面挑戰的魄力;而,這也讓人分外地關切、好奇:到達了這樣的階段,接下來,何潤東又會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再一次開拓生涯的局面?《翻牆的記憶》,貌似給出了一個分量擲地有聲的答案。

在《翻牆的記憶》裡,我們首先領略到的是何潤東身為導演在戲劇「風格」上多元並融的強大企圖心。「鬼塚英吉」這個不良教師的原型在1998橫空出世之後,20年來日本的《GTO麻辣教師》、《極道鮮師》、台灣的《麻辣鮮師》、孔曉振孔劉的《餅乾老師星星糖》…,這種follow「熱血教師VS.刺頭學生」公式的「相關產品」不曉得已經被「復刻」過多少遍了,讓人欣慰的是何潤東明顯地把這個FORMAT做了極大程度的汰瀝萃煉,充滿個性(反骨)地並沒有在這個相對「安全」的「類型化套路」裡多所著墨(拘泥),存其意而捨其型,進而大量地加入了《惡之教典》的森冷、尖銳,韓劇《學校》系列「角色對立」的心理描述…等等在「校園劇」大屋頂底下的差異元素,再以洋溢動漫節奏的「喜感」穿插其中,幾種風格的巧妙混搭精準拿捏,成功地融匯出頗讓人眼前一亮的迥異風貌,在第一印象,便和《料理高校生》、《飛魚高校生》等校園裡的「偶像言情劇」做出了區隔。

《翻牆的記憶》第二個在創作上的野心,表現在兩個「世界觀」的微妙融合。以學校做為一個「微型社會」的建構(幾個問題學生的成長背景各有不為人知的殘缺、校內對峙勢力的形成、校方當局在外界利害瓜葛介入時的無力…),本劇在鋪陳上不刻意不矯情,卻反而營造出一種逼近眼前的寫實氣息,所以當謝承均率領黑道兄弟長驅直入校園時,便顯得張力十足但並不突兀。

類似的處理手法接連出現:張庭瑚孤身一人在校門口,緊握球棒等著迎戰校外的黑道幫派,切換的是吳念軒的一眾「跟隨者」(校內勢力)已經出面解決的演變、張豐豪因為校內的霸凌,將求援的手伸向校外的流氓尋求「以惡治惡」,結果讓一個窘迫的局面擴大成另一個更難控制的局面…。諸如此類的安排,堆疊成一個導演藉由一個故事想要傳遞的,對於社會的觀察以及對於人生的主張,不為戲而戲,不耽溺於媚俗的華麗、浪漫,是一種「言之有物」的切入點,也是一個創作者「有話要說」的態度與立場,何潤東初試啼聲便隱隱透露出電影「作者論」的精神,誠意殷殷,雄心勃勃,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人物塑造的完整、鮮明是《翻牆的記憶》第三個可以具體感受到的用心。張庭瑚跟吳念軒,乍看定位雷同,都是學校裡帶頭搞事的風頭人物,在性格勾勒上卻做了明顯的雕琢,吳念軒暴戾的「猛」掩藏著抑鬱,張庭瑚不管不顧的「飆」卻帶著些許「中二病」的神經大條,以及神情間時不時冒出來的溫暖。小舒、Nini兩個女生舉手投足都有著「不乖」的標籤,卻很快地讓觀眾感受到後者牽扯著校外環境更多的複雜與陰暗,不論性格或人格,都有著懸殊的差異。

最特別的一個人設是張豐豪的「小歐」,天使般無邪無害的外表,其實潛伏著極度的「邊緣化人格」,這種以極度反差帶來若有似無的「驚悚感」的角色,艾蓮佩姬的《Hard Candy》、二宮和也的《青之炎》,都是經典,難得的是《翻牆的記憶》藉由這個角色的刻劃不但出彩地拉出了一條「暗潮洶湧,潛藏危機」的故事線storyline,也出人意表地添注入對比強烈的戲劇氛圍,第一集的游泳池霸凌戲,畫面上怵目驚心,配上小歐彷彿在敘述別人的事一樣(把自己的苦難、折磨,以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去看待著)的OS.,那種人格脫離理智的「壓抑」與「疏離」,配合著他之後架設自殺網站、漠視其他人的死亡…等等發展,都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這個人物設定的巧思,凸顯了詮釋的難度,也讓戲裡的抽像氣息更顯後勁十足,引人玩味。

整體來說,何潤東在《翻牆的記憶》交出了導演處女作的亮麗成績單,不但在風格上多元嘗試,在主題上深邃挖掘,透過角色鏡像現實,還可以看到他在創作能量上的游刃有餘,這一點表現在《翻牆的記憶》敘事結構上的靈動,多線進行的「說故事技巧」、情節軸線間切換裁切的行雲流水…,在在顯得揮灑自如;而諸如高老師一邊挨校長刮一邊利用空檔從校長辦公室的coffee maker蹭了一杯咖啡,再例如第二集從小歐的眼中看去與歹徒搏鬥的高老師疊影成自己遠去的父親聶雲…,這些神來之筆,呈現的都是他身為導演在創作能量上的豐沛不竭,這讓人對於他在導演路途上後續的發展與成長,是絕對抱持樂觀期待的。

《翻牆的記憶》的演員部分,何潤東為年輕演員們保留了極多發揮的空間,其中張庭瑚的演出最讓人關切,倒不是因為在這齣戲裡展現了多麼精彩絕倫的厲害演技,而在於驚喜地見證了他在「狀態」上的返璞歸真;第一齣戲《刺蝟男孩》就提名金鐘影帝對他是榮譽卻也是框架,在《翻牆的記憶》終於看到他成功地卸下了表演上的桎梏,不再有「四番」那個角色的影響包袱,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放鬆」,將一個橫衝直撞的角色演出了生活化的溫度與細節,做為退伍後的重新出發,爾後足以駕馭類別更多戲路的功底實力大幅提昇,期待他的發光發熱更上層樓。

吳念軒比起爆紅的《紅衣小女孩2》「鏡頭感」更加強烈,人在鏡頭裡也顯得更加細緻,星味爆棚,眼見一個具備收視號召潛力的新明星正冉冉昇起。由於何潤東廣闊的影視資源(人緣),《翻牆的記憶》「客串的明星眾多」成為另一項特色,可喜的是這些明星卡斯都不只是來打醬油的,全都被做了讓人過目難忘的安排:謝承均的霸氣、鄒承恩的帥氣(再加一點喜感),戲份不是最多,但每出場就聚焦;吳克群演自己,從海報裡唱到海報外,引人會心一笑;沈建宏在第二集驚鴻一瞥,盡甩偶包,演個娘娘腔…;都是被運用得極盡匠心的亮點。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