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米其林自創指標性評鑑? 學者:台灣絕對有機會

▲有餐廳爆出付錢想摘星,但最後卻失望落榜,對此米其林公司強調,沒有對任何餐廳或飯店提供評級輔導,提醒業者勿上當受騙。(圖/台灣米其林提供)
▲有餐廳爆出付錢想摘星,但最後卻失望落榜,對此米其林公司強調,沒有對任何餐廳或飯店提供評級輔導,提醒業者勿上當受騙。(圖/台灣米其林提供)

記者彭夢竺/台北報導

來自法國米其林集團選在白色情人節3月14日,公布首屆台北米其林指南,共有20家餐廳摘星,不僅吸引大批媒體到場採訪,網路上討論聲浪也很熱烈。對此,醒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數位行銷講師楊博喻認為,台灣絕對可以有機會仿效米其林的評鑑機制,只要整合琳瑯滿目卻又曇花一現的各種評鑑活動、建立完善的評審機制,並參考米其林的特性與方式,相信台灣有機會創造出華人美食評鑑領先品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屆台北米其林指南正式揭曉,精選名單總計有110家餐廳上榜,囊括33種不同的料理風格,而110家餐廳中,總共20家餐廳摘星,粵式料理餐廳頤宮榮獲三星的榮耀,摘下二星的餐廳有2家,分別是祥雲龍吟和喜來登請客樓,獲選為米其林一星的餐廳有17家,種類涵蓋了歐式時尚、日式、燒烤、杭州菜等料理。

米其林指南這本刊物每年都會精挑細選出最佳的餐廳和酒店,範圍遍布全球31個國家及地區,因為擁有嚴格的評鑑制度,加上深厚的餐飲酒店業知識,能夠提供獨一無二的專業資訊給,充分展現真正優質的服務,讓上榜、摘星的餐廳不僅提升知名度與媒體曝光量,更吸引無數遊客前往朝聖。

其實,這樣的機制,台灣也可以。楊博喻指出,台灣有許多類似的活動與機制,像是牛肉麵節、伴手禮評鑑等,但是為什麼得名的店家,除非本來就是名店,卻不像米其林摘星的餐廳這般令人瘋狂呢?

他認為問題出在「台灣的許多評鑑活動常曇花一現,甚至許多活動辦了一兩屆就消失了」楊博喻說,這類的評比到處都有,分散太多的美食評鑑活動,使得重疊性與雷同度都太高、太多的情形下,往往讓消費者混淆到底誰的評鑑是可被信賴的,長久下來不僅消費者不重視,對有得獎的店家與餐廳而言,也無法長期累積專業度與信賴感,最終失去報名參賽的意義。

楊博喻表示,台灣絕對可以仿效米其林的評鑑機制,甚至有機會創造出華人美食評鑑領先品牌,只要結合米其林的特性、屏除目前台灣常見的缺陷與不足,加上運用網路社群力量的結合,不僅可以掌握店家與民眾的好奇心外,更增加了多元參與度,相信只要長期執行下來,一定可以累積成為另一個米其林美食指標,讓台灣在美食的領域裡能更加閃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