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正交趾陶工藝聯展 Q版陶偶躍上鄉土藝術館

▲鄉土藝術館展出嘉義板陶窯陳忠正老師\\(左\\)的交趾陶作品。(圖/記者陳宗傑攝,2018.03.16)
▲鄉土藝術館展出嘉義板陶窯陳忠正老師\\(左\\)的交趾陶作品。(圖/記者陳宗傑攝,2018.03.16)

記者陳宗傑/屏東報導

最近在屏東縣鄉土藝術館行人道散步的民眾,一定被外牆上的Q版陶偶裝置藝術吸引,館內從16日起至5月31日也展出交趾陶與剪粘作品,這是由來自嘉義板陶窯的陳忠正師徒等人創作Q版六堆義勇軍陶偶,鄉土館透過此次展覽,讓民眾了解剪粘與交趾陶製作的過程與藝術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處博美科長許朝欽表示,從鄉土館外牆的Q版陶偶到館內的展示,讓社會大眾認識交趾陶與剪黏等傳統工藝。「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名稱源於17世紀時,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陶瓷運送到日本,因嶺南古時被稱為「交趾」,所燒製的陶瓷就被稱為「交趾燒」,日治時期在嘉義盛行,交趾陶又被稱為「嘉義燒」。

▲鄉土藝術館展出嘉義板陶窯陳忠正老師(左)的交趾陶作品。(圖/記者陳宗傑攝,2018.03.16)

板陶窯工藝師陳忠正老師說,臺灣交趾陶國寶級藝師林再興是他的姨丈,他從16歲起從事交趾陶與剪黏製作,已超過40多年。他指出,細緻精巧的交趾陶工藝品,必須經過七個步驟,方得以完成,首先是勾勒出欲製作的形體外觀(打稿),再以捏堆塑貼刻劃六大技巧交互運用(塑形),等到完全乾後,進行電窯素燒至1100度。上釉時需要高度專注與細心,各色熔融溫度不一,需取得平衡點,燒製時間約10小時。

由於鄉土藝術館前身是歷史建築「邱姓河南堂忠實第」,是六堆抗日大總理邱鳳揚後代於1896年興建,搭配此次交趾陶工藝聯展,陳忠正老師也於外牆設置以火燒莊之役為主軸的Q版六堆義勇軍陶偶,表現該戰役過程與抗日戰爭結束後,邱鳳揚家族移居阿猴東邊的田寮開墾,建立下寮莊的故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