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沒有戰爭沒有敵人 新南向可往泰國走

專家:沒有戰爭沒有敵人 新南向可往泰國走(圖/今日觀點)
專家:沒有戰爭沒有敵人 新南向可往泰國走(圖/今日觀點)

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

2016年,泰國政府啟動大規模經濟改革計劃「泰國4.0」,並計劃於2017至2021年著手打造東部經濟走廊(EEC),加上中國一帶一路硬體進駐,讓當地商機潛力無窮。另外,近年台灣致力推動新南向政策期望拓展東協市場,但能否順利插旗?業者認為,台灣自有其優勢,新南向能否成功,重點在於如何從東協國家中找到落腳處,以及最適合台灣的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到東協核心,不能不提及北東協五國、大湄公河流域。該區域人口數約在兩億四千萬到兩億六千萬之間,每年GDP成長平均超過6%。大陸西南部毗鄰該區,加上一帶一路政策,東協未來將是大陸對外發展重鎮,而泰國正好位居北東協五國中心,地緣良好,加上其特殊歷史背景與開放的民族性,早已是兵家必爭之地。

「泰國是中立國,沒有打過仗或被殖民,也不和誰為敵。加上泰國是小乘佛教國家,他們性格謙遜也不排華。」泰國外商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表示,東協國家中,泰國開放較久、較國際化,以泰國外商聯合總會為例,底下有三十四個商會,九千多家企業,投資規模龐大。

目前世界各國在泰國的投資中,最大投資國屬日商與美商,台商則有十五萬人、五千多家企業在泰國駐點,全球排名第三。康樹德笑說:「我們是隱藏式冠軍,躲在美日供應鏈裡。」

航空業也將是泰國4.0的發展重點,圖為曼谷素萬那普機場。(圖/pixabay)

2017至2021年,泰國政府以四百多億美元打造東部經濟走廊(EEC),並於近年推動大型經濟計畫「泰國4.0」,預計在未來20年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經濟,並發展未來產業,目標產業包含:新一代汽車工業、智慧電子、醫療健康旅遊、農業與生物科技、未來糧食、機器人、醫療中心、航空與物流、生物燃料與生物化學、數位經濟加大數據。

為了吸引外資與人才進駐,泰國政府屢次祭出利多和優惠政策。康樹德表示,泰國想打進國際市場,仍有很多法規需要鬆綁,也必須符合國際趨勢才方便招商,他說:「泰國最近專注於EEC發展,我們給他的建議是需要更開放的政策。」在目前的優惠政策下,外資免稅條件已可達到「十免五減半」。

除了政策利多,泰國也擁有地緣優勢。當地是東南亞中心、歐亞轉運站,正在積極從事新型基礎建設投資,打開各國邊境特區,只要基礎建設完備,連結自然形成,屆時邊境貿易發展起來,將逐漸形成共同市場。

加上未來中國高鐵南下,泰國可以此接上海上絲綢之路,往北銜接路上絲綢之路。等AI、互聯網產業成熟,而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免關稅,物流暢通無阻,交通建設帶起人流,金流自然會注入,泰國將成為串聯整體商機的中心點,也是台灣打通東協市場的關鍵。

經商數十年,康樹德對泰國情有獨鍾,他表示:「二十五年來全世界跑遍,為什麼這麼喜歡泰國,因為在那裡是一等公民,他們接受我是泰國人。」圖為康樹德與泰國商業部長。(圖/張琦雅教授提供)

事實上,嗅出東協商機並非近年事。早在二、三十年前,第一波南向政策已有台商至東協落腳。康樹德回億:「當年南向政策是哪裡有關係就往哪裡去,台商都是利用當地原料、創造當地就業人口,再做外銷。過去十多年來,東協變成單一市場,現在台商變成專注於整個東協市場,甚至再由此串連到印度跟中國西南部市場。」他提到,過去台灣把東協視為生產基地,新南向政策則應該先了解當地市場、尋找夥伴,再延伸成國際化市場。

此外,中國大陸近年推動一帶一路串連國際經濟,也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提供良好契機。他表示,台灣有很多R&D、技術跟人才,可惜國內市場太小。但泰國除了當地市場,還可進行東協周邊國家串連。「台灣有技術那邊有市場,兩者只要找到合作模式,再看怎麼投資,經營事業拓展就會很快。」

中國資金充足,在中南半島提供大量基礎建設,台灣雖然沒有這麼雄厚的資金,但想要搭上串連順風車,仍有自己的「軟實力」。康樹德分析:「台灣有日本殖民背景,兩蔣又帶來了小中國。對岸封閉五十年,五十年間台美關係密切,改革開放後台灣也與中國互動良好。台灣在中美日間有很好的連結,以泰國而言,台灣投資能位居第三,就是在於美日關係。」

康樹德認為台灣雖是小國,但善於斡旋於三大國間,加上歷史背景早已具備國際視野,就如同一隻變形蟲,有很好的交涉能力。而大陸現在開始國際化,台灣應該能在過程中擔任很好角色,因為台商有經驗、人也友善,知道如何去結合或維持關係。

此外,泰國的發展近似台灣,都是從農業科技轉向生物科技,並期望未來能擴延至醫療科技,加上泰國近年也逐漸面臨老年化、生育率下降等問題。外界常說「中泰一家親」,康樹德甚至認為「台泰本是雙胞胎」,因為台灣有的模式泰國都有,只要了解當地文化就可以把商業模式搬過去,反之,有些東協國家的經濟與產業落後台灣太多,恐伯無法讓企業順利轉移。

當年南向政策是製造業走遍全世界,讓外國人了解MIT、讓業主找到生產基地,也因外銷而有大量外匯存底,連帶使貨幣升值、薪資提升。「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已經有很好的創新經驗,這次跟過去製造業往外走不一樣,在新南向中我們必須去思考該跟哪些國家串連,進而把市場給輻射出去。」康樹德說。

他還認為,整個南向一直都是進行式,從南向到新南向都沒停過,但要思考如何找到夥伴,並把台灣的冠軍產業運用到當地。康樹德建議,東協市場雖大,但還是要知道自己適合哪個區塊,從哪邊進入得以站穩,再以此運用國際串聯,輻射到整個東協市場,新南向政策才不會淪為口號。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https://sight.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