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作祟 8旬老翁不明低燒下背痛

▲老翁下背痛伴隨低燒情形,發現竟是「細菌跑進骨頭裡」。(圖/林重鎣翻攝, 2018.4.3\\)
▲老翁下背痛伴隨低燒情形,發現竟是「細菌跑進骨頭裡」。(圖/林重鎣翻攝, 2018.4.3\\)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台中84歲林爺爺身子硬朗,每周固定爬山運動,去年突因呼吸衰竭合併金黃葡萄球菌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出院數月後又感到下背痛,伴隨低燒情形,一度需以輪椅代步,經接受核醫掃描等檢查,發現竟是「細菌跑進骨頭裡」,確診為「脊椎血行性慢性骨髓炎」惹禍,經抗生素治療後恢復行走,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患者之前曾赴多家醫療院所治療,卻遲遲查不出病因,吃止痛藥也不見效,到院後經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懷疑可能是細菌感染,決定安排接受「全身骨骼掃描」與「鎵-67造影」,果然確診為「脊椎血行性慢性骨髓炎」。

經口服抗生素治療3個月後,爺爺從一開始必須坐輪椅,漸漸恢復到能拄柺杖行走,直到抗生素療程接近尾聲,目前已能正常步行,當療程結束時,家人苦笑說「他都嫌走路太慢,都改騎腳踏車代步啦」,也感謝醫師協助,讓爺爺宛如重獲新生。

張為碩指出,「脊椎血行性慢性骨髓炎」為骨骼及骨髓組織遭細菌感染而發炎,原因除了術後感染外,慢性脊髓炎也好發於洗腎病患;由於症狀通常不太明顯,且大多會有下背痛以及低燒(體溫介於37.5至38度之間)等問題,因此常被當成退化性關節炎予以保守治療,所以通常從症狀發作到確診,常會花費數周時間。

張為碩也強調,診斷方面以核磁共振攝影診斷率最高,電腦斷層掃描次之,至於核子醫學掃描的優勢在於可順勢做全身檢查,而血液培養或是經由手術取得的組織培養,則可提供微生物學的診斷,做為抗生素治療的依據,都可作為檢查的工具。

張為碩也建議,慢性骨髓炎的抗生素治療至少需要8周以上,若伴隨病理性骨折或膿瘍,則必須搭配手術治療,若有運動功能缺損,亦需搭配復健治療,當體溫升高,傷口處出現紅腫熱痛、有分泌物等現象時,則應立即就診,以降低感染的可能。

他提醒,骨髓炎患者治癒後仍應預防意外發生,減少菸酒、藥物濫用,並補充足夠營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臨床症狀及發炎指數,藥物治療完畢後需持續追蹤半年以上,避免復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