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個月」就出師? 傳統技藝沒落的反思

「三年四個月」就出師? 傳統技藝沒落的反思(圖/保庇)
「三年四個月」就出師? 傳統技藝沒落的反思(圖/保庇)

保庇

古時有云「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而所謂的修行似乎聽起來很玄乎,莫非是傳說中的得道成仙,實際上修行指的是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而修行更注重的是態度,師父(老師)只能指點方法、門路,如果想要真正學到本領,還是要靠自己 。老一輩常用「三年四個月」去形容出師,現代人應該是滿腦困惑,為何出師只要「三年四個月」?而三年四個月泛指擁有學徒制度的行業,舉凡:裁縫、建築水泥工、雕刻、紙紮、廚師…等,直至現代其實師徒制在老一輩心中還是具有十分神聖的地位,就像拜師一定要帶束脩一般,拜了師父就是要聽師父的話,和現代常出現虎爸媽動輒就要告老師,是十分不同觀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庇採訪了不願具名的紙紮師父,提到年輕時學校教育並不普及,都是爸媽帶去學技藝,哪邊有工作就往哪邊去,也反映3、40年代教育並不普遍的窘境,師父提到當年也是誤打誤撞進入紙紮業,早期紙紮技術從唐山傳來,老師傅很多從廈門、福建輾轉來到台灣,對比大陸的技術,台灣都是經過改良,設計上也較大陸豪華,而所謂的「三年四個月」,其實並不是一個既定的時間,而是向師父學習技術外,也要學習所謂的為人處世,這也跟古時子夏言:「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觀念不謀而合。

師徒制在民國早期代表的是「傳承」的概念,學徒通常是小時候就拜師,師父不會一開始就傳授技藝,而會讓學徒打掃家裡、帶小孩、煮飯來磨練其心性,紙紮師父提到當初入行是13歲,懵懵懂懂的入行,一開始其實都只是為了生存賺錢,尤其早期傳統技藝的傳承環境非常刻苦,學徒不僅要聽話,每個禮拜還不見得能放假,如果假日遇到有工作,學徒就得乖乖留在師父家幫忙,這些刻苦的精神,更是現代人所缺乏的。

傳統紙紮業的沒落,令師父感嘆現代年輕人已經不願吃苦了!加上現代社會後事流程都被葬儀社包去,連火葬都直接由殯儀館處理,這些時代的演變令「3年4個月」都已少被人提起,這短短的五個字代表的是「傳承」象徵,更是「恭喜您!總算入門了!」的信念,這些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有點「古早」的觀念,實際上更反映出老一輩的「古意」,師父更提到就算他今年60歲了也不敢說自己真的「出師」了!他更用「吃到老;學到老」來形容自己一生,這些老一輩的「智慧」,的確是現代人最應學習的態度。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