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盛情款待》人生如茶 也苦冽也醇美

▲《盛情款待》由多位台日實力派演員演出。(圖/華映,2018.04.09)
▲《盛情款待》由多位台日實力派演員演出。(圖/華映,2018.04.09)

文╱柯志遠

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邇來「大陸惠台31條」平地一聲雷,其中對於台灣影、視作品引進大陸的條件放寬,無疑開啟了進軍更廣闊市場的新契機,然而,連帶引起的討論是:即便商機陡現,但台灣電影、戲劇真正的「競爭力」在哪裡?面臨二十幾年來「明星制度解構」、「票房號召崩解」、「製片數量萎縮」、「主創團隊出走」、「創作意識自我制約」,最近一部小而美的中日合拍電影《盛情款待》,卻依稀展現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可喜示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京都近郊的某傳統旅館「明月館」在存亡之秋尋求生計,旅館「起死回生」整個過程的鋪陳、轉折做為「戲劇性」的軸線,中日兩個家庭回溯過往的酸甜氛圍做為「文學性」的肌理,就片論片,《盛情款待》的賣相新穎,定位獨特,不只是「中日明星混搭」、「日本湖景美不勝收」的「噱頭」這麼簡單,超乎預期地,以商業題材的「起手式」(「挽救老餐廳、老旅館、老書店…命運」的「哏」,在中、美、韓影視出現過不知繁幾),深邃地導引出中、日(或說「傳統東方」)對於宿命、家庭,乃至男女定位意涵的洞燭與反芻。

敘事的筆觸簡約如詩,內在意涵的綿密雋永卻不絕如縷,環環相扣,看時如沐春風,戲罷餘韻如茶,回甘現實人生,啟迪多元深省。形式上波瀾不驚,心靈刻劃上卻精準、成功地做了視野宏觀的關照。討論「中日合拍」的「邊際效益」,能否操作出商業上的嶄新刺激尚不可知,但兩種文化底蘊、演技風格,乃至情節結構在呈現上的邏輯思維,都在在令人有了清新靈動的不同感受,做為創作、製作上的指路地標,《盛情款待》的整體拍攝成績斐然,方方面面的啟發作用,更值得電影投資、生產等層面正視、參考。

對於影癡、戲癡來說,聊到《東京物語》、《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的「庶民經典」成就絕對不只在電影美學,其廣其深,更是「文學」跟「人文」的。台灣出生美國長大的導演陳鈺杰年紀很輕,在《盛情款待》這第一部在院線上映的電影長片裡,卻意外地不時閃現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雛型,這個掩映(呼應)的光芒不刻意地自然流露出來,不是小津膾炙人口的「低視角鏡位」或「白描卻飽合的光影」這些視覺的東西,而是那個雲淡風輕背後吞吐著現實人生必然的「無奈感」。

王柏傑、田中麗奈、楊烈三個角色的愛情是三個「原因不同,結局相同」的無可奈何,父親的癌症是無可奈何,傳統禮儀、舊式旅館的趨於被忽略被淘汰是光陰奔流嬗替下的無可奈何,難得的是,《盛情款待》纖細但沉厚地築構了這層「命運無奈感」的「說服力」(共鳴性)之後,在這樣不算太長的篇幅裡,也另外給出了一個情緒的「出口」。

這個耐人尋味的出口恰巧跟電影片名《盛情款待》所體現的傳統日本待客禮儀之道巧妙融合,當教授「Omotenashi 」的木村老師被問到為何會對這個「待客之道」如此著迷?她的解釋是:「因為我是個內向容易害怕的人,但當我把一切注意力都放在客人身上,我就放鬆了。」,這種由於「設身處地」的心理轉換而「提昇了人心的高尚」的微妙描述,鏡像(reflect)著電影後段王柏傑試圖挽回前女友藤井美菜的一段對話,「不再只是在乎自己,要開始學著尊重別人。」的感受,點明了角色內在的「成長」。

這個主題的成立十分抽象,卻特別深刻,沒有生硬的斧鑿,卻舉重若輕地擲地有聲,看似平淡無奇,但卻經營了一個精神層面甚為成熟的題旨(而且「完成度」還這麼高),陳鈺杰這位年輕的「作者型」導演,初試啼聲,卻值得往後持續地給予期許與關注。

「明月館的命運」這樣一個「事件」(event)始末做為一整部電影「戲劇張力」附著的故事主軸(storyline),是慣見的「以情境做為戲劇元素『容器』」的處理手段,但十分欣慰地卻看到導演陳鈺杰在交代這個故事時創作態度上的「品味」把持,看多了「偶像劇」在類似題材上的加油添醋,《盛情款待》在手法上的「收斂」、「節制」反倒讓人可以細緻地「入戲」,接觸的不是浮誇的情節設計,而是每個角色人物不一而足的幽微內心。

田中麗奈跟主管男友間究竟是怎樣的狀態?「楊烈VS.余貴美子」、「王柏傑VS.藤井美菜」當年究竟發生過怎樣的矛盾或波折?這三條「情感線」幾乎全以「暗場處理」進行,情節被模糊(留白)了,氛圍卻被放大了,這樣的拍攝技巧顯示了這個作品(以及導演)創作理念與心態上的「高度」,親近於群眾生態的寫實,卻毫不為了取悅通俗大眾而媚俗。《盛情款待》也讓人讚嘆於年輕導演的洗練、老成,全片幾乎沒有冗拍贅拍,不論主題、故事、情感的訊息傳達,諸多細節的直擊人心,絲毫看不到任何青澀,這一點,格外值得一提。

說到《盛情款待》中演員的演技,不論台、日,不論戲份多寡,都頗有可觀。三度獲頒日本電影金像獎的資深女星余貴美子,與幾乎全程以日語演出的楊烈,兩人之間的「化學效應」傳神、合拍,最是引人入勝,細膩,鮮活,對於回憶的「無聲勝有聲」,寥寥幾個眼神的傳遞與回應,貌似什麼都沒說,卻足以讓人體會箇中千言萬語。

金馬獎得主呂雪鳳,戲份極少,對白匆匆幾句,然而隱含諸多訊息的笑容在不同場景中微妙切換,透露出更多耐人咀嚼的弦外之音,做為一種「戲劇況味」的烘托,又是一次高手級的演出,值得仔細品味。

年輕卡斯中,田中麗奈嬌俏甜美,以往在日劇中給人的印象並不算是個以演技取勝的女明星,然而在《盛情款待》中大段大段的國語台詞流利生動,相當讓人佩服,做為貫穿劇情走向的核心角色,「氣場幅射」、「情感真摯」都足以撐起份量,幾場在愛情糾結中衝撞的戲份,也展現了具備「穿透力」的層次演繹,變化極其明顯。

王柏傑在台灣男星中算是戲感開竅甚早的「早慧型」演員(十年前的《九降風》便已有大將之風),這麼多年來歷經兩岸三地不同劇型、戲路的磨練,親炙多位大師級名導的調教,再加上現實人生的智慧開啟,發酵成難以言喻的成熟魅力,融合於演技,內化入角色,舉手投足,皆是讓人目不轉睛的「人戲合一」。

戲份不算最多卻相當吸人眼球的姚淳耀,比諸當年受到矚目的《一頁台北》在演技力道的掌握上成熟許多,類似這樣的角色,某些演員容易犯演得太「搶」太「過」的毛病,卻見他從容放鬆,反倒在並未著力安排的戲份中顯得真實清新,具有溫度。

《盛情款待》之所以值得推薦,除了是一個在淡淡無奈中誘發感傷情懷的優美電影,除了是一個省思性主題「完成度」極高的優秀電影,在這個台、日明星激盪出耀眼火花的小品電影裡,也以一種不躁進不張狂的姿態,示範了一種讓台灣影、視創作開拓「內在意涵」與「外顯特色」的可能,相當值得參考。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