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戴祺修/錯過兩場花學運 國民黨年輕世代的困境

▲面對2018年地方選舉,國民黨青年世代換血的力道還是顯得不足。(圖/NOWnews資料照)
▲面對2018年地方選舉,國民黨青年世代換血的力道還是顯得不足。(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戴祺修/分析報導

國民黨與民進黨在2018年底選舉不各縣市參選人人選逐漸底定,但國民黨被譏諷為回鍋肉參選、民進黨也不遑多讓推出王爺出巡菜單,讓台灣政壇的新人要出頭是越來越困難,沒有努力培育新人接班,導致人才遞補斷層,更是國民黨要面對的迫切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民進黨野百合世代已經全面接班,國民黨內卻沒有中生代、甚至是青年接班梯隊浮現,國民黨內青年世代要出頭總是比其他政黨更為困難,更在2016年大選後黨內改革喊出加速年輕化作為重要施政目標,但是總是流於口號,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點。

首先,國民黨內大老文化的存在,國民黨過去總是會希望在推出參選人時能先看看參選人的經歷是否足夠,或是希望黨內能夠和諧,於是乎就會提出先提拔年輕世代,但是規則上卻是禮遇現任或是大老的狀況。

就像是年底議員選舉,打出提名大幅年輕化、新人化,雖然已經提供35歲以下、首次參選的民調加權方案,但最終仍是保障現任,只要是現任議員宣布連任,同時提名人數還有缺額,就可以免除跟新人競爭,黨內保障現任的風氣是國民黨年輕世代難以出頭的原因之一。

其次,國民黨內政二代「世襲政治」興盛,國民黨作為台灣長期的執政黨,許多政治人物已經累積了跨世代政治資本,當政治資本必須要繼承時,當然是傳承給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家人是最佳的選項。

當然政二代不應該是原罪,具有能力的參選人應該獲得選民的肯定,但是政二代所具備的政治資源是其他新人所沒有的,自然會讓國民黨沒有背景的年輕人更加難以出頭。值得注意的是,世襲政治的現象已經不是國民黨所獨有,民進黨經過長期的發展,許多政治人物也已經累積了足夠的政治資本,因此也開始出現政二代卡位的狀況。

除了國民黨內的制度、文化與政治資本的角度之外,大環境中也不利於國民黨推出青年世代,由於國民黨長期忽略青年人才甄補管道的不足,加上許多論述、政策並未好好跟青年世代溝通,甚至站到青年世代的對立面,所以讓青年話語權被幾乎是被在野陣營壟斷,過去是民進黨、現在則有時代力量。

台灣 1990 年代的野百合學運集結了全台 5、6 千位各地學子,要求當時執政的國民黨「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最終達成結束「萬年國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重要民主化指標。

當時參與野百合學運的要角,目前都已經成為民進黨或是非國民黨政黨的明星政治人物,諸如桃園市長鄭文燦、台中市長林佳龍、文化部長鄭麗君、立委黃偉哲、鍾佳濱、社民黨召集人范雲等。

時隔近 30 年,台灣社會第二次大型學運就是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新一代的學運領袖因為「反黑箱服貿運動」占領立法院,進而號召上看五十萬人參與的大型抗議運動,目標又是對準國民黨執政,而本次學運領袖也紛紛進入政壇,部分組成了時代力量並將在年底選舉全面出擊,更是與國民黨不同調。

因此,從國民黨內的政治文化、制度與價值,到對社會年輕世代吸納的能力不足,讓台灣近30年來最大政治徵補的兩場花世代學運,都站到國民黨對立面,也無怪乎國民黨無法讓年輕世代出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