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美中科技較量 經濟相互依賴將減少

中央社 國際 / NOWnews
中央社 國際 / NOWnews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16日專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本週率團訪問華府,與美方進行新一輪貿易磋商。紐約時報報導,美中經貿關係雖密切,但雙方官員都在為減少經濟相互依賴做打算,特別是科技領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中經貿關係緊密程度,從每年往來兩國的貨品與服務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便可看出端倪。報導說,雙方領袖都知道,兩國不可能完全不相往來,但北京與華府制定的計畫,都預期雙方對彼此經濟的依賴會逐漸減少。

北京已制定「中國製造2025」計畫,欲在10個西方主導的先進製造業領域急起直追。美國也在擘畫降低依賴中國的策略,川普政府若真的對總值150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加徵關稅,美國企業理論上將開始減少依賴中國製造的小型零件、機械等產品。

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提議對中國加徵關稅鎖定的部分產業,客戶較容易轉單美國或在德國、日本、台灣、南韓、墨西哥和印度的供應商。川普政府也鎖定電動車、衛星等具未來性的產品,試圖預先加徵關稅,防範中國日後將接受補貼的高科技產品賣到美國。

美國貿易官員認為,關稅將發揮長期效果。舉例而言,美國數十年來對進口貨卡課徵高額關稅,使美國境內目前販售的貨卡,幾乎都是美國製造,連豐田(Toyota)等日系車廠也不例外。

紐時認為,美中為減少經濟彼此依賴預作準備,也反映了政治現實面。

中國正迅速強化海軍,在非洲和波羅的海進行軍事演習,並發展先進匿蹤戰機與彈道飛彈。北京在軍事領域秀肌肉,已引起華府警覺,並直接影響貿易政策。

許多歐美企業將「中國製造2025」視為北京在培育競爭對手,中國領導層則將這項計畫視為未來繁榮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電信大廠中興通訊遭美制裁而受重創,便暴露中國在微晶片、軟體設計和高階精密製造領域,仍遠遠落後美國。

但美國自身也面臨挑戰。由於美中工資差距極大,華府可能難以讓移往中國多年的製造業回流;中國已成龐大新興市場,企業可能不願離開;部分產業也可能永遠回不了美國,例如川普提議對中國加徵關稅,排除消費電子產業,意味iPhone和Xbox的代工業者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留在中國。

報導說,鴻海集團計劃在印度和美國設廠,但進度緩慢。鴻海目前在印度擁有1萬6500名員工,計劃2020年前在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興建雇用5萬人的工廠。這與鴻海在中國聘用100萬名員工,仍有極大差距。

鴻海在聲明中表示,鴻海持續在中國投資,以拓展事業版圖並提高生產能力。

上海復旦大學公共政策專家趙杰認為,美中經濟自主性加深難以避免,但需要時間。「中國和美國暫時都無法擺脫經濟相互依存,但減少對彼此的依賴,可能是在科技競爭和世界權力重組上取得領先的選項之一。」(編輯:陳俊碩)1070517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