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衍生農地農用保衛戰

中央社 生活 / NOWnews
中央社 生活 / NOWnews

中央社

520農運30週年專題2(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8日電)「農地自由使用」是520農運訴求之一,2000年農發條例修法開放非農民買賣農地,迄今桃園、宜蘭農地價格一飛沖天,許多縣市面臨農地違建問題;農委會坦言,「農地農有回不去了」,眼前的挑戰是確保「農地農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生關心國土規劃的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前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指出,根據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資料,平均每公頃農地價格,在宜蘭縣約新台幣3725萬元、桃園市9565萬元、雲林縣1443萬元。

楊重信進一步比較,台灣耕地平均每公頃約3000萬元,是日本耕地價格約新台幣244萬元(以下單位皆為新台幣)的12倍,是南韓155萬元的19倍,是荷蘭145萬元的21倍,是德國29萬元的103倍,是法國11萬元的272倍,甚至已經是美國9萬元的333倍。

台灣農地平均價 高於先進國家

做完國際比較,楊重信說,可見這些不標榜以農立國的國家,工業發展遠早於台灣,諷刺的是,其農地管理迄今幾乎謹守農地農有農用,國民所得相對高於台灣下,農地價格卻遠低於台灣。

台灣地小人稠,土地是有限的天然資源,目前全台灣農地框列74萬到81萬公頃,農地管理已然是不能再漠視的國家大政,更與氣候變遷、食品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等攸關國民生存及地球永續等議題緊密相連。

520農運七大訴求之一的「農地自由使用」,如今農地上出現一棟棟的豪華農舍,取代了農作物;農地上的違章工廠、違建、墓地,正在侵襲著農地。

楊重信統計,合計農委會盤點農舍占地多達3222公頃、違章工廠1萬3871公頃、農地非農用的河川或水利設施1萬5437公頃,還有住宅8632公頃,商場與餐廳3054公頃,以及殯葬設施1999公頃,總計農地非農用達6萬7801公頃。

2000年總統大選,是台灣農地開放買賣的關鍵年,在此之前,「農業發展條例」啟動修法,前總統李登輝、老農派立委交鋒、攻防,趕在總選大選前三讀修正通過,2000年1月26日施行,放寬非農民可以買賣農地、0.25公頃就可興建農舍。

參與過520農運的陳吉仲坦言,當初的修法,「當然跟選票有關!吸引的不只是農業選票,農業之外想用農地移作他用的工、商界的選票才是大...。」

520農運的時代背景是台灣經濟起飛,政府用農業賺取的外匯扶植工業發展,產業轉型,犧牲了農民權益,當工商製造服務業勞工所得成長之際,農民的所得卻是直直落,逼得向來溫馴的農民起上街頭。

鬆綁農地買賣換選票 農地農有回不去了

30年過去了,面對鋪天蓋地的農地問題,陳吉仲坦言,「農地農有不可能了。但是一定要農用、維持在一定水準,台灣的農業才能永續。」

就靠國土計畫法落實農地農用。陳吉仲堅定的說,行政院5月1日已公告國土計畫法,接下來的4年,農委會一定會提供地方政府資料、位置等資訊,並跟各縣市政府會談,務必要完成這件瑣碎、冗長的事,「把它做到位」。

他強調,預計111年5月1日,「全國國土計畫」地圖出爐時,將會框列全國農業發展地區總計74萬到81萬公頃座落的位置、面積,以確保農地農用。

「無米樂」崑濱伯的老農形象深植人心,演繹著台灣農地愈來寶貴,農民卻愈來愈老的窘況。除了擔心農民年齡斷層、農業缺工的問題,學者也憂心農地流失,確保農地農用的政策,恐怕不是用帳面數字能框列。

楊重信認為,74萬到81萬公頃的面積,恐怕是「虛的」,因為把發展經濟林的「林產地」算進去,而且既有農田有1/10轉用於蓋農舍、違規經營露營地的農業休閒設施山坡地,也都被算進去了。

楊重信說,30年前旱田與水田等耕地約的89萬4974公頃,國土計畫法裡真正能化為農業發展地區,在扣除違章工廠、休閒設施、航空城等開發用地,其實只有60來萬公頃。

他表示,真正有在耕作的平地農牧用地,包含種水稻的水田與種雜糧的旱田,共約30多萬公頃,還有必須要保護、作為備用的山坡地;這兩大類絕對不能再被挪用了,是最後底限、不能再退讓。

楊重信憂心忡忡,語重心長,認為接下來要由地方政府完成的國土計畫法農業發展地區劃設,仍會繼續發生侵蝕著農地的情況。

而且「城鄉發展地區」下有5類用地的劃設,會繼續吃掉平地的農牧用地,包含「城1」的實施都市計畫地區用地、「城2-1」的原區域計畫中符合劃設為工業區與鄉村區的用地、「城2-2」被核發開發許可的地區、「城2-3」配合國家重大建設或城鄉發展需求的用地,以及「城3」的原住民族保留地範圍內依據區域計畫法劃設的鄉村區。

百大青農盧紀燁說,他在東台灣,開發速度沒有像西部那樣快,不是開發工業區、就是蓋工廠,但是也是有農舍問題。

盧紀燁說:「為什麼露營地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有錢賺啊!」

代表農業未來的希望的青農盧紀燁、深諳台灣土地歷史與現況的專家楊重信,跨世代不約而同的說,「人性」真的是造成台灣農地問題大的根本原因,要確保農用,一定要搭配振興農業的政策,讓務農有前景,才能落實。

捍衛農地農用 農業永續發展底限

盧紀燁舉例,就他所知,政府想推動能成為現代化農業典範的200、300公頃規模農業專區,他很認同,也很肯定,希望快快進行,做出「農業的台積電」範例,農地就會農用。

楊重信肯定農委會三項新措施,包含:今年施行就地補貼政策「對地綠色給付」,可促進農民發展產銷整合能力;其次,持續推動中的輔導轉作措施,可讓生產過剩的水稻田,轉而生產雜糧;第三是剛在立法院完成初審的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等農業保險的推動,讓務農的社會安全制度健全。

楊重信直言,「政策失靈、政府失能、分配不公、人性貪婪」是農地保護失敗的癥結,政府必須建立法定機制,將農地進行開發的增值利益回饋給農業,以促進農業永續發展。(編輯:陳清芳/卞金峰)1070518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