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難題內外交迫 品牌改造成青草老店唯一解藥

八大難題內外交迫 品牌改造成青草老店唯一解藥(圖/今日觀點)
八大難題內外交迫 品牌改造成青草老店唯一解藥(圖/今日觀點)

今日觀點

近年愈來愈少人到青草店購買青草熬煮,路邊的青草茶攤慢慢消聲匿跡,連帶青草產業亦漸漸萎縮,成為夕陽產業,但台北也有些青草店為圖生存,與政府合作,進行老店改造。究竟這些青草店遭遇到哪些問題,不得不轉型另覓生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談青草店轉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它興起的歷史。

據了解,從社會環境的背景來看,青草在台灣的使用歷史悠久,早期是民間習用的保健醫療,有些地方更因此形成青草店的聚集,以北部為例的話,譬如萬華西昌街224巷的「青草巷」,或大稻埕永樂市場民樂街的「青草街」,其中萬華「青草巷」更被譽為「救命街」。

「救命街」的由來,相傳在艋舺開墾之初,當時流行疾病肆虐,但合格的中醫極少,人們生病時,都靠先人留下的草藥偏方或廟宇神明賜的藥籤,到青草店買青草回家熬煮治病。但後來隨著現代醫學發達,以及龍山寺取消藥籤和健保實施的衝擊,青草產業慢慢沒落;另一方面,近年受手搖茶飲的興起,也逐漸削減青草茶的市場。

因此,當前有些青草老店,例如萬華「老濟安」和大稻埕「姚德和」意識到此危機,便決定替老店改頭換面,企圖吸引更多新生代了解青草。

無獨有偶,在老身軀換新靈魂的路上,這兩間店都跟台北市商業處合作,透過政府和相關專家輔導迎向新生。

從第三方的角度觀察,台北市商業處副處長江美玲表示,儘管這兩間青草老店都有四、五十年以上的歷史,雖然它們有優秀之處,但並未突出品牌特色,而且在改造前,受限於社會環境跟自身條件,都有以下問題,像「面臨產業變遷」、「世代交替」、「 消費者習慣跟商業模式變革」、「空間簡陋老舊」、「商品陳列雜亂」、「產品包裝缺乏質感」、「客層老化」、「未凸顯品牌特色」。

為了解決上述內外交迫的問題,加強品牌形象,該處透過計畫資金,聘請顧問諮詢或提供課程,協助「老濟安」、「姚德和」進行品牌行銷、建築設計、空間美學和經營策略等輔導,後來透過顧問跟店家的互動,加上經營者積極改造的意願,進一步了解店家特色後,成功協助店家轉型。

江美玲說,老店改造後,無論在空間、動線、Logo設計方面,都結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使老店的品牌形象更鮮明,有些店家改造後走文創風,親和力足夠,有助吸引年輕人族群。此外,透過產品新包裝或拓展新產品線,店家也發展出新商業模式跟新產品,有助抓住時代脈動。

以「老濟安」跟「姚德和」為例,它們改造後的營業額平均成長2成、來客數增加3成,尤其「姚德和」更變成許多國外旅客打卡的景點;而「老濟安」雖然不在熱鬧的青草巷,但也有很多旅客按圖索驥到店裡參觀。

江美玲認為,一間店想永續發展,必須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跟精神,若只是單純開一間青草店,較無吸引力,像「老濟安」有很棒的品牌,父子都是青草達人,父親能傳承青草養生知識,兒子不斷創意研發,所以維持傳統文化跟創新突破,兩者其實沒有衝突,只是要如何運用跟融合的問題。

更多連結:



200萬改造72年青草茶老店 搞文青救礦工阿公心血

茶吧裡的酒保 王柏諺說故事讓青草文化嚐久回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