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有故事 成老外刺青選項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獲得文化部180萬元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補助款。(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獲得文化部180萬元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補助款。(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

記者常似虎/新竹縣報導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積極爭取中央補助地方古蹟歷建,歷史建築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日前獲文化部補助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核定180萬元,縣長邱鏡淳表示,未來將廣納當地居民意見進行文化資產硬體及軟體計畫執行,加以活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局張宜真表示羅屋目前由後代經營,管理人是返鄉創業青年羅仕龍,結合老宅推廣輕旅行、客家食堂、客家菜包DIY等各樣活化措施,多樣化及網路行銷,讓老屋持續活化,目前已經有一定的成效,並且吸引了多國際人士及國內深度旅行的觀光客。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獲得文化部180萬元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補助款。(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

羅仕龍說,經營羅屋書院幾年下來,常常「受寵若驚」,曾有一位來自國外的旅客,來台灣將近一個月,遊歷台灣一圈後,離開台灣前,決定在手臂上刺青,作為台灣行的紀念;他選擇了3個圖像,羅屋書院竟然就是其中之一(另外是101大樓、高山) 讓他非常感動。

由於此建築承載了上南片羅家的拓墾歷史,並呈現豐富的客家傳統建築工藝特色,未來期望能透過規劃設計的資源導入,讓老屋的活化能繼續提升;規劃以百年三合院為平台的經營管理模式,以羅屋書院為平台,結合周邊社區,進行上南片羅屋聚落的活化。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房獲得文化部180萬元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補助款。(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

羅屋書房是由人稱「阿發師」的大木匠師卓見發設計,自明治34年(1901年)開始興建,大正二年(1913年)完工,歷時十二年;由於當時學校在關西街上,羅氏子弟上學不便,於是羅家聘請來自廣東蕉嶺原鄉的羅仕華先生來教書,將羅屋書房作為私塾用。

昭和19年(1944年)起,關西街上常有空襲,羅屋書房便借予關西國小四年級以下學生上課,小五、小六學生則被徵召農事勞動,直至戰後為止,民國35年羅屋書房借予關西天主堂幼稚園使用,直至民國45年關西天主堂於街上落成後才歸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