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萬花筒》影/重現古早味 親子做「羅黏香」香包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的來臨,彰化縣永靖成美文化園傳承台灣民俗傳統,16日舉辦端午節尋找屈原的羅黏香活動,邀請鹿港戲偶大師施建宏,教導300位親子民眾,利用天然的檜木粉、肖楠木粉加上太白粉,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羅黏香?沒聽過!」連4、50歲父母都沒聽過的,它不是人名,而是古早香包,成美文化園執行長陳茂嘉表示,羅黏香是台灣最早期的香包,利用天然的香粉和黏粉製成,民國60年後就沒有人再製作,幾乎已經在台灣消失了50年。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端午節戴香包是傳統習俗之一,可是隨著時代,已被許多化學加工,款式新潮的香包取代。台灣社會早期擅用天然的香粉和黏粉製成「羅黏香」香包,但60年代後就無人製作,幾乎消失50年,直到去年,成美文化園終於找到當年專門做羅黏香的施建宏老師來指導製作,又看見傳承的希望。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施建宏表示,羅黏香戲偶為台灣特有工藝,也是台灣早期的香包,最早出現於民國30年年代,當時的先民以製香餘料,也就是被稱為「松羅」的檜木木屑粉壓模,製成各類仿木雕童玩,也在端午節製成羅黏香香包,讓小朋友帶在身上,可以驅邪保平安。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永靖鄉民賴俊廷說,從小到大也沒聽過羅黏香香包,親自製作後覺得跟早期的布袋戲偶相像,很有古早味,現在還能見到這種香包真的很難得,這是她第二次帶老婆詹玉如及2個兒子參加「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很有意義,3歲的小朋友賴奕帆雖然不知道羅黏香是什麼,但他說很好玩又有趣。

▲成美文化園辦理製作古早味「羅黏香」彩繪香包活動,重現這項已消失半世紀的民俗工藝 。(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6.16)

陳茂嘉說,除了讓鄉親們體驗羅黏香的製作,也安排了大家進入百年古厝「成美公堂」,進行尋找彩蛋的古厝探索活動,讓大家可以更認識台灣的傳統建築之美,與永靖地區客家人的傳統文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