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盃足球賽/貴族高官都為它著迷 足球的前

2018世界盃足球賽/貴族高官都為它著迷 足球的前身蹴踘來也(圖/保庇)
2018世界盃足球賽/貴族高官都為它著迷 足球的前身蹴踘來也(圖/保庇)

保庇

(文/林書竹 民俗文化一年級)2018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進行,各國足球員帥氣英姿迷倒萬千男女。這項比拼技巧、耐力、體力的運動競賽,在古老的中國稱為蹴踘,是用來訓練士兵的活動,也曾一度讓王公貴族玩到廢寢忘食不務正業,遭到禁止而沒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蹴踘,按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是古代一種踢球遊戲。《戰國策・齊策》為最早的文獻記載,蹴踘能強身健體,對於時常要打仗的齊國來說是一項能在遊戲過程中強化體質的運動,由政府帶頭全民一起玩蹴踘。《史記・蘇秦列傳》:臨淄城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其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為樂……。顯示齊國當時對於蹴踘的熱愛。

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繼續將蹴踘用於軍事訓練,建立健全的比賽規則,讓蹴踘成為一項專業運動。《世說新語・巧藝》、《太平廣記》都記錄漢成帝非常喜歡蹴踘,喜歡到建立專門球場,並設有看台供觀眾欣賞。東漢光武帝時,更有與日本人以蹴踘對戰的紀錄,因此蹴踘也輾轉流傳至日本。

唐朝時期,蹴踘偏向娛樂發展,軍事訓練則採用馬球。將原本實心填充的球,改成以八片尖皮縫製成圓形球殼,並在球殼衝放入動物的膀胱。膀胱充氣之後就類似現在的球,輕巧且彈性極佳。維持過去兩門兩隊相抗衡的比賽方式,以射門進球數多者為勝,可數百人同時參加,也可數個人比賽。

唐朝女子也能玩蹴踘(圖/pixabay)


在這時期,發展出女子蹴踘,女性也能參加蹴踘比賽。也影響宋朝「白打」的盛行,著重表演而不是比賽輸贏的結果。

宋朝時期,流行「白打」指的是著重個人技巧展現(可以想成現在的花式足球),在不使用手的情況下,運用身體各個部位不讓球落地。這樣的表演形式可以個人也可以團體,由於相當熱門而有類似現今足球協會的團體產生,名為齊雲社(圓社)。更有全國性的賽事山嶽正賽(如同現在的世界盃足球賽),一年一度在山頂舉行。帝王將相都愛踢球,如果你能踢得一腳好球,就有機會出人頭地。《水滸傳》裡陷害林沖的高俅就是因為會踢球,才從小流氓變太尉。

元朝仍舊承襲政府高官玩蹴踘的風氣,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明朝以後貴族和官吏玩蹴踘玩到忘記自己要上班。當時青樓豔妓為了招攬客人,用玩蹴踘吸引客人上門,蹴踘便由貴族遊戲轉為下流低俗。明太祖看到這樣真的受不了了,而下令官吏踢球就砍腳。清朝有鑒於前朝玩蹴踘玩到國破家亡,而在建國初期明令禁止蹴踘,使得項運動就此沒落。

日本依然保留蹴踘的活動。奈良談山神社每年春秋二季舉行蹴踘祭,因其祀有奠定日本政治基礎的藤原鎌足,蹴踘過去是日本貴族的遊戲,藉由祭典重現平安時代貴族風雅。京都下鴨神社則是在每年正月4日舉行「初蹴踘」,蹴鞠保存會的成員,穿著袴(はかま/Hakama),以8人為一組,互踢鹿皮製的球讓球不落地,且只能使用右腳踢球。而在京都白峯神宮地主社奉祀的精大明神就是蹴踘的守護神,除了足球選手前來祭拜,其他體育競賽的選手也都會在賽前來此祈求順利。據說只要轉動蹴鞠の碑上的蹴踘,一週後球技必能提升。

台灣似乎沒有特別專屬運動員祭祀的神明,不過若要祈求的話,大多都會以武神為主,例如關公、三太子、齊天大聖等。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盯著電視,專注在球員的肉體表現吧。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蹴踘

朝日新聞中文網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