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改優化公車道 中市府成功爭取捷運藍線

▲市府積極改革BRT,成功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讓捷運藍線起死回生的關鍵決策(圖/市政府提供 , 2018.6.22\\)
▲市府積極改革BRT,成功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讓捷運藍線起死回生的關鍵決策(圖/市政府提供 , 2018.6.22\\)

記者柳榮俊/台中報導

台中市政府改革BRT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至今快屆滿3年,不僅讓公車班次數量倍增,民眾候車時間也縮短一半以上,多數公車退出慢車道後,依據客觀數據顯示,也使得台灣大道整體行車效率提升,同時海線直達市區免轉車,進一步縮短城鄉差距,更重要的是,也因廢除未達實質標準BRT,使得捷運藍線成功納入中央前瞻基礎建設,今年3月交通部也核准通過可行性報告,讓台中的捷運十字路網能夠真正實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通局長王義川表示,103年7月前市府倉促推動台灣大道BRT藍線上路,不僅沒有獨立式的專用路權、缺乏絕對優先號誌,實質上難以達到國際上BRT應有的標準,而且專用道及專用車站設在慢車道旁,導致公車與其他切換車道車輛有碰撞危險,交通事故頻傳,加上行控中心又沒有與公車即時通訊指揮調度的功能,路線從台中火車站只開到靜宜大學,往海線乘客要下車再轉車,甚至出現系統無法整合、車門夾傷乘客意外等種種缺失與問題,都使得BRT藍線並不符合台灣大道的大眾運輸需求。

市長林佳龍上任後,104年7月實施優化公車專用道,配合10公里公車免費政策與客運公司重新商討路權分配,將自台中火車站至靜宜大學間,全線直行台灣大道的重疊公車路線整合至專用道,讓原本優化公車專用道僅有一條公車路線行駛,擴增為300至308共9條公車路線,班次數量從每日426班次倍增為855班次,近期又再增加行駛至高美濕地的309路以及至台中港旅客服務中心的310路公車,由於專用道使用效率提升,民眾候車時間也縮短一半以上,更能順利搭上車,也更容易有位子坐。

王義川也指出,優化公車上路實施一年後,經由客觀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道的快慢車道明顯變得較順暢、公車運量大幅提升、旅行時間則呈現穩定狀態。以公車每日運量為例,由上路前平均每日約5萬6,920人次,大幅提升至7萬4,838人次,增加約31%。尖峰時段慢車道,由靜宜大學往台中車站方向的機車旅行時間減少2.8至5.5分鐘,縮短旅行時間幅度達11%;由台中車站往靜宜大學方向則降低1.6分鐘至3.8分鐘,縮短旅行時間幅度7%。

王義川強調,優化公車上路後,可從市區一路直達台中國際機場、清水、大甲、梧棲等海線目的地免轉車,範圍更長更遠,對於老人家、上班族、晚上到市區補習的學生等族群更加便利,也因此先前民調指出,有近7成民眾認為優化公車對縮短海線和市中心的城鄉差距有幫助。

此外,馬政府時期交通部以台灣大道已有「類捷運」的BRT,認為捷運藍線沒有興建的必要,經市府積極推動改革BRT,成功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提升運量及效能,並持續向中央爭取捷運藍線,終於成功獲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今年3月交通部通過可行性報告,修正報告已送行政院;當時廢除實質未達BRT標準、轉型為優化公車專用道,可說讓捷運藍線起死回生的關鍵決策,才讓台中的捷運十字路網有機會實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