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短視頻風行 區塊鏈成內容創作者絕處逢生關鍵

▲內容產業當道, YouTuber 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嚮往職業,超越醫生、律師。據 YouTube 統計, 45% 的內容創作者年收達 1 萬美元,其他人的收入卻讓生活難以為繼。(圖/翻攝 YouTube)
▲內容產業當道, YouTuber 成為美國青少年最嚮往職業,超越醫生、律師。據 YouTube 統計, 45% 的內容創作者年收達 1 萬美元,其他人的收入卻讓生活難以為繼。(圖/翻攝 YouTube)

記者易皓瑜/台北報導

內容產業當道的年代,在 YouTube 上存在著各式頻道,彷彿只要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打開通往萬千世界的大門,上頭的網紅則躍升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背後帶動的經濟效益高達百億美元,足見內容產業早已自成一家,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今( 2018 )年初伊朗裔 YouTuber Ismail Aghdam 因不滿 YouTube 平台上的影片審查機制,憤而於 YouTube 園區內開槍,她的影片擁有 30 萬觀看人次,卻僅領到 0.1 美元的酬勞,與金字塔頂端憑藉著遊戲影片收入新台幣5億元的 Daniel Middleton 相比,可謂一個 YouTube 裡的兩個世界,這更突顯了在這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內容行銷」至關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蘋果日前宣布,一年內將投資 10 億美元於製作和購買原創節目,證明內容產業後勢看漲,連矽谷科技巨頭都捧著銀彈欲分一杯羹。然而,內容創意產業看似吸引人,在這華美的表象下卻存在許多收入分配不均的機制,必須靠「內容行銷」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也就是鎖定目標觀眾,並產出創新文本以達獲利目的。

根據 HubSpot 調查, 2018 年內容行銷的趨勢仍聚焦在「影音」,影音內容的成長仍不見放緩趨勢, 48% 的品牌將行銷主力投入於 YouTube 中,即一般最常見的「影音進廣告」( Pre-Roll Ads )。 YouTube 現提供給創作者收入主要源自廣告商,透過 Adsense 依點閱計次,每千次點閱約可得 1 美元收入。除了 Adsense , YouTube 更為使用者開拓各類商業模式,包括 Super Chat 的聊天室贊助、 Merchandise 商城以及付費的會員頻道,讓創作者建立粉絲社群以開拓財源。此外, YouTube 旗下 Famebit 也提供創作者與贊助商彼此媒合的平台。

▲Google 收購 FameBit 助 YouTubers 與贊助商之間的廣告媒合。(圖/翻攝 Famebit)

而網路觀眾口味變化之快速,對於一名欲開拓廣告收入的創作者而言,應細思何種文本的形式才能在內容行銷產業中生存,然而這並沒有一標準答案,但可以確認的是,觀眾早已厭倦了廣播式的廣告內容,創作者應擺脫過往模式,轉而以「分眾化」概念設定目標閱聽眾,依目標閱聽眾的年齡、性別、喜好等變因製造客製化的文本內容。以商業廣告為例,透過內容文本,依用戶所偏好方式介紹其產品的內涵、產品將為之帶來的功能性,與其生活方式產生共鳴,進而形成品牌黏著性。

無數的內容創作者面臨著生計困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有望成為解決之道。在區塊鏈的概念下,創作者煞費苦心建立起穩固觀眾群後,所有的創作內容、社群流量都將以虛擬幣作為報償。而廣告商則可用來支付廣告費,閱聽眾也可用以作為支持創作者的付費工具。不過,其中也存在著缺點,跨平台流量難以整合,如 Steemit 平台旗下的創作者每一個文本、按讚等流量,平台都將以虛擬幣作為報償,然而創作者若在其他平台如臉書、推特上擁有龐大粉絲族群,則不會被轉為實際收益。因此,催生了多頻道聯播網 (簡稱「 MCN 」或「聯播網」),透過 MCN 整合、行銷、管理跨平台的頻道、文本內容與文本著作權等,並建立起廣告商之間的橋樑,讓內容創作者可以全心專注於創作上。

▲內容創作的盛行催生許多 MCN (多頻道聯播網),分為聯盟頻道(部分自行管理)與 MCN 自有自營頻道(O&O)。(圖/翻攝網路)

社群媒體究竟是否能夠成為內容行銷的工具,至今仍爭論不休。但隨著如臉書等社群媒體的演算法降低文本觸及率,足見文本內容已難以透過單一平台進行行銷,創作者應保有「雞蛋不要裝在同一個籃子」的概念,找出預設的目標觀眾,善用如 Google Analytics 等工具對其進行研究,找出他們慣用的模式。

當今媒體訊息碎片化嚴重,信息量高速膨脹的同時,文本意義的傳遞卻出現斷層。在互聯網愈加普及的環境下,更顯創作者所參與的內容傳播與文本垂直整合,內容行銷的環節中所扮演的無足輕重角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