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陸好感度變化/ 討好台灣青年 赴陸創業資金翻10倍

▲專家認為,大陸對台目前政策著重民間交流,兩岸交流增多,誤會就會減少。(圖/NOWnews資料照)
▲專家認為,大陸對台目前政策著重民間交流,兩岸交流增多,誤會就會減少。(圖/NOWnews資料照)

專題中心

「創業、創新」儼然成為世界的新浪潮,大陸為了積極吸引年輕的創業人才,在各地廣設育成中心,投入大量創業資金,就是為了將人才留在當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豐厚的資金與廣大的新市場,也吸引許多台灣年輕人願意前往大陸「闖闖看」。根據先前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台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度」首次超越反感度,特別是年青人對大陸友善度提高,恐怕也和大陸祭出的多項「吸才」措施有關。

在大陸,俗稱「孵化器」的育成中心遍地開花,「孵化器」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經濟組織,可能是公家單位也可能是私人擁有,是指通過提供研發、生產、經營的場地,通訊、網路與辦公等方面的設施,加上系統化的培訓和咨詢,與政策、融資、法律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創業企業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根據大陸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大陸的育成中心達到7,53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眾創空間4,298家。而針對台灣青年創業,中共中央臺辦與國臺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提供給台灣創業者各項不同的優惠措施,吸引台灣人才西進。

除了大陸優渥的政策吸睛之外,市場大小也是一大關鍵,在台灣,各項產業與需求趨近飽和,就算再受歡迎、再成功的新創團隊,也還是分食僅2,300萬人的商機,大陸市場卻是台灣的10倍以上,且有許多服務或產業還尚未成熟,仍有許多打入市場的機會。

「在台灣可能只能頂多拿到幾百萬資金,去大陸直接翻10倍。」文化大學講座教授陳一新分析,大陸青創基地遍地開花,大陸市場能創造更多財富,他分析,由於現在的年輕世代雖然是「天然獨」,但對政治並不十分敏感,台灣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年輕人沒有選擇,也只能出去「闖一闖」。

「先前廈門就挖了台灣100多個博士生走。」陳一新表示,除了創業外,以學術圈來說,台灣的博士生沒有太多工作機會,各大專院校的教師名額已滿,還要面對少子化私校退場的浪潮,只能進行「博士後研究」,且有一定的年限。大陸的考核制度相對鬆散,當地研究員的缺額多,台灣人才就這樣慢慢流失。

而在兩岸交流上,陳一新也認為,大陸目前的政策著重民間交流,兩岸交流增多,誤會就會減少。在了解之後,雖然大陸的薪水目前可能與台灣不相上下,但這批年輕人看見大陸市場的成長性,就會慢慢被吸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