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要知道/道教?佛教?還是台灣民間信仰?

拜拜要知道/道教?佛教?還是台灣民間信仰?(圖/保庇)
拜拜要知道/道教?佛教?還是台灣民間信仰?(圖/保庇)

保庇

生長在台灣,去寺廟拜拜求平安可說已經內化成許多人的一部份。但一定有許多人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一間廟裡有佛教的佛菩薩,也有道教的天尊?我們拜的到底是佛教還是道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信仰為何如此佛道不分,這個問題說起來簡單,細細分析卻又十分龐雜,只能盡力以下面幾個方式做解釋:

關聖帝君是跨越三教與民間信仰的代表人物。(圖/連宜方攝)


第一、儒道釋三教衝擊與融合

所謂三教,就是儒道釋的統稱。三教長期在中土融合、互相參考,也造成了三教系譜的混雜。儒家代表的是傳統士大夫,為皇權服務,可是歷史上信仰佛教與道教的皇帝不在少數,所以,在官方有意或無意的推動下,儒道釋三教的融合也不怎麼意外了。

呂洞賓也是超越佛道與民間信仰的代表人物。(圖/維基百科-呂洞賓)


第二、神明系譜早已難分彼此

三教在長時間的融合中,許多神明早已難分彼此,以關聖帝君為例,道教尊祂為「護法關元帥」,佛教視其為「枷藍菩薩」。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有個佛教聖號「文尼真佛」。

諸如此類的現象非常多,各方神明系譜早已融合,要指出哪位神明「一定」或「只能」是哪個宗教,其實並不容易。

第三、明清以來新興宗教的創立

儒道釋三個老牌宗教發展太久,自然會有新興宗教出現,而出現於明清時期的新興宗教,如理教、羅教、儒宗神教(鸞堂)、一貫道等,都是擷取三教的理念重新開創世界觀。

神明靈驗遠超過的宗教歸屬。(圖/黃彥昇攝)


第四、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

除了儒道釋三教,台灣人在先民渡海來台發展時從原鄉帶來的信仰,還有著類似「泛靈信仰」的體系存在,且佔的重要性還不小。大樹可以稱為「樹王公」、石頭可以稱為「石頭公」、小神可以藉由修練或玉帝賜封而升格。這些,都是所謂的「台灣民間信仰」。

而台灣人拜神明時甚少會去探討這位神明屬於哪一個宗教,或者說神明屬於哪一個宗教向來都不是最被關注的事,就算不屬任何宗教其實也無所謂,因為拜拜的重點是「靈驗」,神明靈驗,自然香火鼎盛。

台灣民間信仰有著極高的包容性,圖為南鯤鯓代天府壁畫。(圖/保庇NOW資料圖)


結論 台灣民間信仰的包容與茁壯

台灣民間信仰的高度包容性是無庸置疑的,而產生如此高度包容性的原因,除了台灣是個民族融合的地方之外,台灣人已經習慣神明能給予實質上的幫助,例如最常見的求財、求健康,而就是這些看似庸俗的念頭,讓台灣的民間信仰蓬勃發展且兼容並蓄。

換另一個角度講,拜神的我們都是凡人,凡人求財求健康是再平凡不過的事,而就是這樣的「有所求」,造就了今天跨越宗教、種族、國界「台灣民間信仰」。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