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回到遠古?物聯網崛起 造就零邊際成本時代

▲人類走過千禧年網路泡沬化,資通訊硬體技術發展趨成熟,造就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串接起人類與大小裝置,開啟「協作共享」的新經濟典範。(圖/翻攝 維基)
▲人類走過千禧年網路泡沬化,資通訊硬體技術發展趨成熟,造就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串接起人類與大小裝置,開啟「協作共享」的新經濟典範。(圖/翻攝 維基)

記者易皓瑜/台北報導

如摩爾定律所定義,晶片能裝載下越來越多資料,我們正身處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數裝置如手機、電冰箱、智慧汽車中的傳感器串接起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也串接起人們的生活。於此同時,低收費的通訊和資訊科技架構起全球資訊網,促成全新的「協作共享」經濟典範--許多產品及服務被推升至近乎免費的地步。這意味著如自然能源、物流網路,甚或娛樂文本,都形成了「網路效應」,就如同人類自遠古時代以來便活在共享與互惠之下,而今科技又將我們帶回此一境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資本主義未曾消失,但在低邊際成本的商業模型角力下,傳統商業模式已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共享經濟的崛起。其中如 Uber 一類簡明的新商業模式是最好的例子。若說私有財產是資本主義中的關鍵特質,那麼「汽車」就是私有財中的代表項目,同時意味著自主與移動的自由。然而對網路世代而言,自由的意義延伸到社群關係,身分的表徵不再侑限於所有物所賦予我們的價值與意涵,而是於社群中能與他人達成多大程度的協同合作,原本的「獨有」因而轉為「共享」,「分享」取代了「交易」。就好比於城市擁擠車陣中能穿梭自如的 youbike ,與擁有一台捷安特的腳踏車相較之下,似乎更帶潮味與不受束縛。

在這種「反客為主」的商業模式下,企業的營運方式也有所轉變,由於近用性與邊際成本降低(甚至免費),許多產品於免費的基礎服務上另提供加值服務,或者以多項免費產品建立使用者社群,形成與其他品牌之間相競爭的堡壘。如 Google 提供 Gmail 、 Google Cloud 、 Google+ 等免費產品,致使消費者陷於 Google 自成一格的生態圈內,而於這樣的免費模式之上,消費者會面臨產品升級的需求,平台內的關鍵字廣告也成重要收入來源。許多新興的軟體服務商、 App (如臉書、 Tinder )便是遵循此類「免費增值」的定價模式。

此一過渡時期,「去中心化」成為新商機。在物聯網架構愈發成熟的當今,各式資源可經 P2P (點對點)的方式進行交易,省去了第三方中間人(或機構),產品成本也隨之下降。如 2008 年金融海嘯讓金融體系崩盤,出現的點對點借貸與社群募資等新興借貸機構,把錢借給人和計畫,這些線上金融機構免去中間商與大型金融機構的固定成本,成為受歡迎的借貸工具。

物聯網看似難以與負面意涵連結在一起,實則暗藏風雨欲來的危機。傳感器產品(如手機、智慧家電)之感知、運算以及傳輸能力能帶來智慧生活,但也因其具備辨識個體的特性,用戶隱私可謂無所遁形,一旦遭到濫用將致使難以挽救的危機。而物聯網串聯起人類和裝置,在點對點的交易模式下,大幅度地提升了效率和生產力,演算法則能替代重複性高的工作,試想機器人已取代多少勞工,而那些靠著把持價差與壟斷的中介人地位終將受到動搖。儘管科技始於人性,並能隨摩爾定律高速發展,使商品與服務成本下降至資本,為社會帶來富足,然是否能帶領人類進入烏托邦的境地,仍屬未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