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奇蹟的女兒》大時代底層的頑強身影

▲《奇蹟的女兒》有一群斐然出眾的演員。(圖/翻攝《奇蹟的女兒》臉書,2018.07.10)
▲《奇蹟的女兒》有一群斐然出眾的演員。(圖/翻攝《奇蹟的女兒》臉書,2018.07.10)

文╱柯志遠

洗練通透,擲地有聲,鄭文堂導演2018新作《奇蹟的女兒》一無懸念地又交出了震撼人心的成績單,改編自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經典代表作《工廠女兒圈》的《奇蹟的女兒》以197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所謂「經濟奇蹟」)年代的加工出口區做為故事舞台,講究、考據的超高「還原度」構築了令人折服的「時代感」,然而核心的感動、啟發鏡像普世人心,卻是跨越「時代局限」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文堂的作品總能成為令台灣影視產業自豪的年度標竿,在這個篇幅輕薄短小的佳作裡(總共才四集),不論編、導、演、製作俱見良心與功底,也俱見燦爛奪目的成績:質樸冷冽的視覺美學,揮灑自若卻大氣、豪邁的「電影感」,登峰造極的敘事手法兼顧了人文紀實的「文學性」以及張力跌宕的「通俗性」,眾演員的表現斐然出眾,連俞涵、黃鐙輝、溫貞菱發揮了從影以來最無懈可擊的超高水平,資歷尚淺的林哲熹、孫可芳短短時間內竟已茁長得如此沉穩、成熟,無不讓整齣戲神韻鮮活,情感淳厚,引人入勝還發人深省,絕對值得鄭重推薦。

推崇鄭文堂導演一路創作的諸多作品為台灣珍貴的「人文資產」,這種說法並不矯情。鄭導演以戲劇明志,展現的從來都是對於台灣這個社會的悲憫與關懷,其視野宏大、遼闊,其聚焦貼合現實人生,其觀瞻橫亙歲月變遷,這都不是尋常導演能夠等閒企及的格局、高度,繼2015《燦爛時光》的「白色恐怖受難者」、2017《媽媽不見了》的「長照議題」之後,《奇蹟的女兒》將細膩的筆觸著墨在成就那個「奇蹟年代」背後一群承受著時代巨輪碾壓,卻在「榮耀面」被過度放大的過往紀錄裡,少被貼近去聆聽與疼惜的底層的群像身影。

這樣的角度切入是柔軟的,娓娓道來之後,箇中的無奈、辛酸與頑強,卻是犀利至極的。一如鄭文堂導演作品慣有的風格,他的題旨尖銳,語法卻自然、平實,他要說的話很多,卻在於成功引導觀眾入戲後自己去「感同深受」,以及咀嚼之後自己的憬悟與定奪。例如本劇中「阿成」升組長、「阿免」升課長…,這是一種妥協嗎?還是一種求生的攻勢?在跨出那個步伐前,贏奪了什麼?失去了什麼?這些「答案」都不在劇本的陳述裡,卻都有血有肉地融進觀眾與現實滄桑「和平共存」的智慧與襟懷中(怎麼可能有人的一生是沒有滄桑的),而,也正因為這個「說故事」(看人生)的高度,「外遇」、「渣男」、「小圈圈的利害排擠」…這些插曲,就不再是老生常談的「戲哏」,而分別有了對應社會現實處境的「投射性」,短短四集的「高潮迭起」,你看不到一點虛矯、做作的「狗血」,而是言之有物的劫難與重生。

鄭文堂的戲故事好看,卻不會只用戲來說故事;鄭文堂的作品主題沉重,卻從來不會影響他的「好看」。

《奇蹟的女兒》以溫貞菱、連俞涵、孫可芳三個女工拉出故事軸線(中場後,有故事線間「化學效應」的主、次位置切換處理),「女性主人翁」沒有讓故事添加了柔性或浪漫的元素,卻成功地益發凸顯了人在「窘境」中掙扎生存的殘酷與艱難,而隨著情節推進,觀眾逐漸可以體會:在「力爭上游」的人生命題裡,誰的處境不是「逆境」、「窘境」?加工出口區的這個紡織工廠成為一個「微形社會」的縮影模型,女工、男工、不同部門的主管,乃至廠長、總經理…,誰都不過是一條「劣者淘汰」嗜血食物鏈的一個點,每一個人都有他「不能在原地擱淺」的無奈,也都有為了挺進必須踩人一腳的藉口…,這樣的生態描述,不是為戲而戲,也不是僅見於哪個特定的時空,人性如此,人生也如此。

阿成把黃經理打得滿臉是血後的一段對話,原本興師問罪的人,也被那些更鮮血淋漓的質問逼得瞠目結舌無法作答…;每個人的苦楚不同,去挑戰跟應對的覺悟不同,只是你不曉得罷了。而,鏡頭一轉,這個地方竟是黃經理專程回來探視老父母的家,同一個場景,瞬間驟變的情境,箇中讓人無語的「潛台詞」足以讓人低迴不已,這是戲中相當值得細細品味的一場,訊息豐沛,彼此辯證,蕩氣迴腸,精彩極了。

而戲的結局,有人不得不離開,有人不得不留下,有人不得不破釜沉舟使出狠招來取得制高點(天曉得能夠維持多久?),電視新聞報導的是蔣總統巡視加工區的歡騰繁榮,但路過的阿成臉上、身上卻還掛著未乾的血跡…。劇情裡,種種的說或不說,點滴在心,都叫做:人生。

一個豐富的故事讓人欲罷不能,但有時候這個「說故事的人」的態度,卻能決定這個故事是否過目即忘或刻骨銘心?《奇蹟的女兒》描繪了一個荊棘密佈的、「不得不低頭」的、並不可愛的現實世界,然而,欣慰的是,鄭文堂導演這個「說故事的人」選擇了在恰當的位置開出了幾扇透光的窗:除了溫貞菱這個女一號正氣凜然的挺身而出,我們還看到了藍葦華這個卑微的主任在有限的空間裡適時地表達關懷,我們還看到了眾多叫不出名字的女工們細小卻無處不在的「相濡以沫」…,在人性充滿「對價關係」的大環境裡,這樣的「良善」,就是導演的「世界觀」:誰都不容易,但你不會是一個人,前塵不見得開闊,但那小小的窗戶,透著光。

連俞涵以《一把青》(2015)成名以來,在青黃不接的台灣影劇環境裡其實是相當受到期待的新生代女星接班人,但不得不說一句,這兩三年來,她的表現經常是讓人捏一把冷汗的,《我的極品男友》、《如朕親臨》兩齣偶像劇,多多少少都看到這個科班出身的女生的「水土不服」,就戲論戲,讓人覺得她的文學劇「收」(壓)得沒有層次,偶像劇「放」得欠缺章法,氣質、科班、文學才情…貌似成了演戲時的包袱,然而在《奇蹟的女兒》裡真教人印象100%推翻後重新建立,「阿免」這人物被理解、詮釋得多深邃、精彩呀!那些幽微的細節,那些內在的糾結、衝撞、尋求出口,真的是心理底層的建構厚實,外在的呈現引人入勝,這,才真正是擔得起之前的佳譽、期待的出類拔萃的上乘演技呀!在此特別一提。

黃鐙輝藝界活躍多年,戲劇作品繁多,但很少以「演技出色」深入人心,在《奇蹟的女兒》中他的角色不討喜戲份卻相當多,可貴在他把這個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不但形體、氣息逼近眼前,最難在於這個反面人物內心的矛盾與無奈、行為的武裝與脆弱、在混亂局面中求生的卑微與強韌…,無一不是細到毫巔(不易詮釋)的心理特質,但黃鐙輝這次做到了「無一遺漏,入木三分」,著實刮目相看,真正歎為觀止,真的很棒。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