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流竄全台灣的真相  凸顯掩埋場不足困境

根據統計,臺灣人平均每人每天產出2.1公斤的垃圾,一年下來累積近800萬噸垃圾,而事業廢棄物,一年更高達近1900萬噸,大約有37座台北101大樓。(圖/記者陳聖璋翻攝,2018.8.6)
根據統計,臺灣人平均每人每天產出2.1公斤的垃圾,一年下來累積近800萬噸垃圾,而事業廢棄物,一年更高達近1900萬噸,大約有37座台北101大樓。(圖/記者陳聖璋翻攝,2018.8.6)

陳聖璋

據聯合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製造90億噸塑膠,卻僅有9%被回收,大部分的塑膠及無法被業者回收的回收物,全進了焚化爐燒成渣,最後進了垃圾、掩埋場或四散在生活環境,造成汙染。台灣雖擴大限塑政策,但民眾可能不知道,限塑政策規範下的垃圾,其實僅佔台灣總體垃圾量的30%,事業廢棄物佔比高達70%,更可怕的是有逐年暴增的趨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禁廢令」發佈,開啟世界各國的垃圾大戰,目前各國回收廠無法消化龐大的垃圾量,許多垃圾只能花錢掩埋或是焚化,也讓各國資源回收成本暴增。垃圾問題是世界各國皆須面臨的問題,有些國家垃圾產量居高不下卻沒有嚴重垃圾問題,有些國家地狹人稠垃圾問題隨處可見,為何會有如此差異?明明該是人人稱羨的寶島,處理垃圾技術也名揚國際,但台灣廢棄物問題卻始終無法徹底解決的主因到底為何?

全台廢棄物無處去,偷倒問題層出不窮

2018年七月,南部一家上市公司違法在廠區內埋下高達1.4萬噸的金屬廢棄物;而國有地亦不斷發現被非法棄置的重金屬、戴奧辛廢棄物,光在高雄就有7處國有地,而全國累計非法廢棄物清理費更超過11億元。這些新聞每天不間斷,在媒體上重覆的播送,是否讓人開始有了一絲警覺?其實,真正可怕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真實的狀況究竟還有多少沒被披露、報導出來。其實當局與環保團體,日夜為了這些問題焦頭爛額,也提出相當多的政策與做法,但廢棄物每分每秒都不會停下產生的腳步,再好的政策,也必須能因應如此急迫的時局,終究我們還是要面對,再怎麼樣減量,廢棄物始終會產生。

終端處理設施不足,最終去化成最大關鍵

廢棄物氾濫最大的關鍵,在於整體量大又無合法最終去處,絕大部分的人都直覺認為,垃圾送進焚化爐焚燒處理就好了,但更鮮為人知的是,焚燒後的飛灰及底渣,就跟被偷倒的事業廢棄物一樣,已經是不能再焚化處理的狀態。源頭減量或再製成產品使用的確是解決方式之一,但緩不濟急,也無法完全徹底解決的狀況下,讓廢棄物有合法的最終去處,已成為首要之務。

綜觀目前台灣的掩埋場已經面臨極度不足的狀況,資料顯示,全台共有378個垃圾掩埋場,總容量約3000多萬立方公尺,但是目前只有68處營運中,剩餘容量剩下不到12%,而大台北、桃園地區更是不到5%,估計三年內,全台掩埋場即將達到飽和,勢必需要尋求解決方法。

環保集團橫行霸道,民意落為廢棄物助攻手

放眼全球各先進國家,至今仍將掩埋場做為處理廢棄物最經濟、有效的手段,然而掩埋場屬於鄰避性設施,設置過程當然必須經過主管機關的環境評估及地方民眾的同意,然而近年來許多的重要建設或環保設施,都能看到一群熟面孔,不論在什麼類型的開發案,你總會見到這群人高舉抗議的牌子,用激烈的推擠與反覆的提告,將每一個開發案都阻擋下來。

日前一場環境教育論壇中,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提出一個概念,「在源頭減量、做好循環經濟的前提下,仍有少數的事業廢棄物,必須透過一個安定條件的掩埋場處理,這樣的鄰避設施不是不要,而是要思考該如何處理它,要從過去以忍耐面對的概念轉為包容,包容並非傳統的忍耐概念,而是要相互接受彼此存在,無條件尊重且不預設立場。」

反對掩埋場設置的民眾,往往先預設「掩埋場將會破壞環境」的立場而不顧一切抗議,但事實上,要如何讓業者依法處理廢棄物,依法取締不法業者,形成保護環境的良性循環,才該是真正被重視的議題。

垃圾與各種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圖/記者陳聖璋翻攝,2018.8.6)

往正確的方向,政策、配套措施不可少

台灣的循環經濟才剛起步,現階段的循環再生技術仍追趕不上廢棄物產生的速度,短期間不可能達到零廢棄。而整體來說,這個環節仍需要掩埋場作為去化設施,扮演輔助角色,減少過度期對環境所帶來的負荷。但在現實層面上,扮演廢棄物重要處理設施的掩埋場,時常導致許多人誤解並抗議。台灣不是沒有解決廢棄物的方法,而是溝通和觀念上的隔閡,造成環團及居民反對,導致處理設施建設延宕,在愛護環境的口號下,其實也導致廢棄物處理不及和棄置濫倒的猖獗。

偏鄉濫倒問題連連 居民有苦難言

偷倒、濫埋問題在新聞報導中時有所聞,在高雄內門地區,由於地處偏遠,常常就有許多來路不明的廢棄物倒進山谷或農田中,里民束手無策,許多無人看管的農田被這些廢棄物一倒,汙染更是嚴重;以內門的瑞山里為例,常發現廢鐵桶與建築廢料傾倒在產業道路旁,里長苦惱著說,這情況防不勝防,每次號召里民自主清理,小至垃圾,大致工廠廢料,隔沒幾天就又發現偷倒情形。

期待專業合法管理,垃圾不再堆家門前

近幾年,內門馬頭山也因為設立掩埋場的問題爭議不斷,當地的掩埋場監督委員會表示,對外人來說,不會有人覺得家旁邊蓋掩埋場是好事,更有很多環保團體在這幾年爭吵不休,希望阻止掩埋場的設置。但對真正居住在這裡的民眾而言,與其開門就見到垃圾,聞到惡臭,還不如一個合格有管理的掩埋場進來管理得好,台灣已經有很多的案例,掩埋場復育後變成青山綠水生態公園,為了下一代眼光應該要看得更長遠。

集中管理才能保護環境,高端處理早已無臭無味

即便濫倒問題嚴重,凸顯廢棄物處理設施嚴重不足,但還是有許多人,觀念仍停留在設施髒亂的刻板印象,不深入、客觀的思考,卻一昧為反對而反對,殊不知科技日新月異,廢棄物處理技術早已大幅精進,合格合法的掩埋場已能做到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的功能,甚至復育後,更能改造成具備觀光與休憩功能兼具的生態公園或再生能源設備,將土地利用價值再延續。然而,反對者卻以各種非法污染案例,認為掩埋場將破壞土地生態,但此舉卻扼殺了合法掩埋場的建立,反倒間接成為廢棄物偷倒盜埋者的助長者。

追求環保與經濟發展應相輔相成

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應是共存共進,廢棄物暴增也是因為經濟發展所導致,若高舉保護環境的旗幟,卻提不出任何有效無害的應對方式,解決現存的廢棄物危機,「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邏輯只會讓問題日益嚴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