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總裁質疑虛擬貨幣 提7大問題 強調難取代法定貨幣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圖/NOWnews資料照)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伴隨數位經濟與數位科技興起,近年標榜去中心化特性的虛擬貨幣,備受科技界與若干自由主義論者期待,希望能實現替代現行以法定貨幣為中心的制度,來提升支付效率。不過,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今(7)日重申,虛擬通貨(貨幣)充其量只是加密資產,而非貨幣,也不具現行貨幣制度所建的信任機制,無法取代法定貨幣。他更直指,目前虛擬通貨面臨7大問題,包括供應量無法調節、價格波動大、無求償管道、易被不法人士利用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金龍今日在「金融科技生態系」高峰論壇中談到,對於虛擬通貨取代法定貨幣,他有相當大的質疑,央行支持虛擬通貨交易服務提供者納入監管體制,尤其是洗錢防制。

他說,目前市面上已有1700多種虛擬貨幣,但總市值僅約2930億美元,即使加上累計至今的214餘億美元的ICO,整體規模仍遠低於IMF預估,今年全球經濟產值87.5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通貨試圖以新興技術,取代長期建立的現行央行與商業銀行的貨幣制度,但這將取決於虛擬通貨能否建立信任機制,以及能否賦予其彈性調節的能力。

他提到雖然虛擬貨幣底層的區塊鏈或分散式帳本技術,確有其特別之處,包括去中心化機制、不可竄改性及可追蹤性等,但如果運用在支付系統,該技術仍存在諸多挑戰。他認為,現行貨幣制度所建立的信任機制,虛擬通貨還不具備。時至今日,一個受信任的貨幣須具備的3大功能,包括可普遍被接受做為交易媒介、可普遍做為計價或記帳單位、可做為保值價值儲藏工具。

他強調,信任機制為貨幣制度存續的根本,無信任基礎則無以為繼,也因此歷經數百年的演變,成就今日的雙層(two-tiered)金融體系,即央行對商業銀行,以及商業銀行對客戶的運作架構。雙層金融體系下,藉由央行與商業銀行等機構的制度性安排,透過法規與監管機制賦予央行與商業銀行相符的權責,以維持整體金融體系的順暢運作,並建立紮實的信任基礎。

雖然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標榜無須透過中介機構處理,採用加密技術並由多個節點驗證交易,將交易記錄於區塊鏈帳本上的虛擬通貨比特幣(bitcoin)問世,掀起了一波虛擬通貨的熱潮,但楊金龍指出,虛擬通貨至今仍面臨7大問題,導致未能被市場普遍信任。

至於這7大問題包括一、貨幣供應量無法調節:因虛擬通貨的供給量是依循事先決定的協定而來,無法依市場需求,有彈性地調整供給。二、價格波動大:價格不穩定導致無法做為廣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但易成為投機炒作標的。三、效率低:虛擬通貨在雙方交易後,須經特定時間被包入區塊再經礦工驗證,導致系統每秒能處理的交易筆數非常有限,若市場交易量大,將造成壅塞並導致使用者的交易費用暴增;此外,新增區塊亦有可能被否認,即所謂的軟分叉(soft fork),此等耗時且不具清算最終性的運作機制不具效率。

四、耗能:虛擬通貨挖礦過程耗電,據估計約為瑞士全國用電量,此與貨幣演進過程旨在節省資源浪費、降低成本的發展,完全背道而馳。五、硬分叉(hard fork)導致虛擬通貨貶值(debasement):由開發者複製比特幣的軟體後,加入一些新的特性或調整演算參數,再以新名稱及新形式釋出,即可獲益。因為每次分叉都使得原先舊虛擬通貨的持有者,又可額外取得新的虛擬通貨,形同天外飛來一筆意外之財。光是2017年就有10幾次比特幣硬分叉,包括比特幣現金、比特幣黃金和比特幣鑽石等。

楊金龍說,這種硬分叉如同1618年代德國硬幣「剪邊(clipping)」的翻版,當時德國爆發多年戰爭,政府對硬幣剪邊籌措財源,民眾隨之群起效尤,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在失去對貨幣信心下,導致貨幣大幅貶值,造成嚴重經濟危機及惡性通膨。

六、無求償管道:虛擬通貨採去中心化發行,並非任何發行人或機構的負債,亦沒有任何主管單位支持,若面臨網路攻擊或受到51%電腦運算力的惡意礦工把持使系統癱瘓時,持有人之損失將求償無門。七、易被不法人士利用:除虛擬通貨交易平台被駭及虛擬通貨相關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外,虛擬通貨易被用於洗錢、資恐、逃稅、規避管制等用途,皆會打擊民眾對其信任。

因此,楊金龍重申, 虛擬通貨充其量只是加密資產,而非貨幣,無法取代法定貨幣虛擬通貨所營造的信任機制。他認為,虛擬通貨記錄交易所倚賴的去中心化共識機制與系統設計具有許多潛在缺陷,例如一旦有心人士控制半數以上電腦運算力,即可惡意操控整個系統,若市場對其失去信任,虛擬通貨可能一文不值。因此,BIS亦認為,虛擬通貨尚難以取代中心化機構的貨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