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生態圈〉金融科技環境正成形 台灣不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僅是食衣住行,就連金融產業也正面臨轉變,間接促成 Fintech(金融科技) 的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辨識、網路等新興科技創新運用於存放款、支付、投資管理等業務,衍生出新型態金融服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以為金融科技與你我無關,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只要能上網,隨手一嗶就能馬上電子支付,讓你買東西不需要現金,只要一支手機就能搞定。有日常生活的需求就有金融服務,Fintech 也應運而生。Fintech 是一群企業運用科技手段,使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

資料來源:LINE北亞金融董事總經理劉奕成
資料來源:LINE 北亞金融董事總經理劉奕成
美國發展 Fintech 最活躍 台灣正嶄露頭角
以金融科技創新與發展趨勢來看,全球百大金融科技公司中貸款與支付業務是發展重點,分別為 32 家及 21 家。破壞式創新者占主導地位,估計有 73 家專注於傳統商業模式的革新。

觀察全球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各國均致力於金融科技創新,其中以美國最為活躍,但台灣也不遑多讓,例如喬睿科技 (TapPay),以優化數位支付得到 Apple Pay 青睞,成為合作廠商。

其實,全球金融機構正加速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資誠 (PWC) 調查報告顯示,2017 年有 45% 的金融機構正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相較於 2016 的 32%,已有顯著增加。

資料來源:Statisa網站, CoinMarketCap, CoinSchedule網站,Allied Market Rescarch
資料來源:Statisa 網站, CoinMarketCap, CoinSchedule 網站, Allied Market Rescarch
全球金融及金融科技業者主要布局大數據分析、行動科技,其中,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則對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投資更為青睞。除了合作,全球金融機構亦積極以併購方式吸納金融科技公司。

打不過他 就買下他
自 2017 年以來,歐美大型銀行已併購 8 家新創企業。包括摩根大通銀行併購 MCX 和 Wepay、法國巴黎銀行併購 Compte-Nickel,高盛銀行併購 Financeit 與信用卡新創公司 Final 等。主要是因為歐盟支付服務指令修正案 (PSD2) 及美國稅改,推升歐美大型金融機構併購新創公司。

歐盟今年 1 月中旬通過的支付服務指令修正案,要求金融機構開放客戶金融消費相關數據予金融科技業,加速金融機構透過併購進行創新轉型,以因應新創業者的競爭威脅;而美國稅改有利提升金融機構的資產使用空間,也促進併購交易的進行。

虛擬貨幣交易 / ICO 火熱 監理更顯重要
在金融科技監理趨勢下,虛擬貨幣交易 / ICO 的監理議題更顯重要。由於各國監理機關多認定虛擬貨幣為高投機商品,並發布風險警示,多數國家雖未禁止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營運,但部分國家開始採登記制納管。舉例來說,日本金融廳 (FSA) 要求平台業者須經登記核准才能營運。多國監理機關要求平台業者遵循洗錢與資恐防制規範,通報可疑交易,如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澳洲等,南韓則是採實名制控管。

至於 ICO 監理,各國主要監理原則,ICO 發行的代幣如屬有價證券,則應遵循證券交易相關法令;若非屬有價證券,仍應遵循洗錢與資恐防制規範。

其實,目前台灣在金融科技發展策略上有八大策略,分別是:

  1.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機制
  2. 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3. 金融資安訊息分享與分析中心
  4. 三面向建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環境
  5. 推動電子支付發展
  6. 金融科技合作協議
  7. 開放設立純網銀
  8. 台北金融科技展
所謂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機制,就是台版「金融監理沙盒」。政府在鼓勵金融科技創新的同時,也考量到業者可能面對現行法規的阻礙或困難。為了提供金融科技研發試作之安全環境,讓業者可以在低度監理空間,測試其創新商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不會立即受到現行法規的制約,並能在風險可控情形下,驗證該科技在金融服務上的可行性及成效。行政院於 2017 年 5 月 4 日通過了《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俗稱金融監理沙盒),並於同年 12 月 29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台灣:亞洲首個將金融監理沙盒成立專法的國家
金融監理沙盒 (Financial Regulatory Sandbox),命名源自讓孩子在安全沙池玩耍、發揮創意的概念。首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 (FCA) 於 2015 年提出,並於 2016 年 4 月率先推動,其後新加坡、香港、澳洲等亦陸續跟進,但皆係以非屬法律性質之監理沙盒文件或指引方針推動。

「金融科技生態系領袖峰會」活動籌備人之一的政大資訊管理系友會長也是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則表示,台灣則是亞洲第一個將金融監理沙盒成立專法的國家,台灣發展金融科技腳步不輸其他國家!

普惠金融的環境中,看似人人平等,但同時間 M 型社會的情況也日趨嚴重,特別是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對金融產業門檻更提高,一般人要得到金融服務的機會就降低了。

林火燈認為,即便金融海嘯前,一般人獲得金融服務也不普遍,特別是年輕人想透過金融服務讓自己有所成長更加困難,階層流動的機會也相對變少,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強調,Fintech 透過科技讓更多人得到金融服務、使用上更簡捷便利、價格更合理,對台灣和全球來說都是如此。

金融與科技 不是競爭而是競合
林火燈認為,金融科技對舊有金融業帶來的衝擊是一時的,長期來看則是整體往更好的方向走。雖然中間必須面對的困難不少,但大致有二:分別是資安和法規問題。台灣雖然比起其他非成文法規國家,如香港和歐美慢一些;但在成文法國家中,對於金融科技已經是走得相當前面,已將 Fintech 的監理沙盒納入法規中,並開始推行。

科技公司的加入,會讓舊有金融業者競爭更加劇,但這並不是結果,也有不少金融業選擇與科技公司合作,甚至未來 Fintech 新創科技公司都很有可能被金融體系合併。

除非是中國的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 規模驚人,又不受傳統金融業限制,否則多數台灣金融業者都選擇投資 Fintech 新創科技公司 30% 或共同成立子公司,而非百分百持有。如此既能參與金融科技的轉型,也能讓新創科技公司更有彈性的成長,長遠來看,對投資人是百利而無一害。

畢竟台灣市場小,未來金融科技應用場景應該要放眼國外市場,我們期待個資法的修改,讓資安問題能夠被處理,否則將影響數據的開放,也阻礙社會進步。

同時,基礎建設也需要有人投入,像是政大金融科技國際產學聯盟就拋磚引玉建立生態系。如何訂立標準規範,讓未來銀行及證交所都有機會針對開放銀行服務 (Open Banking) 發展,帶起業界轉型風氣。

Fintech 對一般使用者帶來許多利益,尤其在網路普及的時代,還有更多應用場景正在出現,我們應該勇於嘗試,讓 Fintech 更加普及,融入日常生活一部分。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