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海鮮還是烤塑膠? 中秋節你吃了多少塑膠?

▲ (圖/今日觀點)
▲ (圖/今日觀點)

文 / 陳俐穎

中秋佳節剛過,除了團圓賞月之外,與親朋好友烤肉同樂當然不能少,除了肉片、香腸等肉類製品之外,牡蠣、蛤蠣、扇貝等等貝類也都是饕客的盤中飧,但你知道,你吃了多少塑膠進肚子裡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公布的2017年漁業統計年報顯示,2017年總體貝類產值高達100.83億元,顯示國人對貝類海鮮的需求量十分龐大。由於貝類採用「濾食」的方式進食,以吃水中的浮游生物維生,但這一吃,也把海洋中的塑膠微粒也一起吃到肚子裡。

過去國外曾做過研究,在比利時、德國與北海進行抽樣實驗,15克左右的淡菜與牡蠣中,都驗出每公克就含有0.2至0.51個塑膠微粒,而許多老饕最愛的法國養殖生蠔,也驗出每公克0.47的塑膠微粒,一年下來,人們從貝類上攝取到的塑膠微粒可能高達10,000顆。

▲國內的抽查中發現,許多貝類都含有塑膠微粒。(圖/pixabay)


塑膠微粒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環保署環境檢驗科組長楊喜男說,由於對身體的影響需要長年累月的觀察,目前國內外正在研討並持續進行研究,還沒有相關結論產出。

但化工產品進入人類身體仍然讓人擔憂,除了國外的案例外,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抽樣了台灣7個貝類養殖區,包含養殖重鎮的王功、東石等地,發現台灣人愛吃的扇貝中,每公克就包含了3.1克的塑膠微粒,而在野生牡蠣裡也驗出5.2克的塑膠微粒,養殖的部分也驗出每公克3.5個,也就是說大家在烤肉時,可能也吃進了一肚子塑膠。

▲扇貝中查到的束狀塑膠纖維。(圖/環保署提供)


報告資料顯示,貝類中所含的塑膠種類為PP、PE、PET與Nylon,總占比達92.7%,這些最可能來自於瓶蓋、塑膠袋、吸管、寶特瓶、纖維布料或洗面柔珠。環檢所所長顏春蘭說明,由於許多塑膠廢棄物飄流到海上,經過日照、海流風化分解成碎屑,於是進入生物鏈。

這難道沒有解決方法嗎?楊喜男分析,由於塑膠微粒太過細小,可能會黏著在貝類表面,或進入其消化器官,無法用廢棄物處理的方式彌補。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則說,就算過去很多化妝品標榜採用生物可分解塑膠,但實際上環境還是需要數十年才有辦法分解,現在最好的辦法只有採取源頭管控,讓塑膠減量,流向海洋的機會就會變少。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https://sight.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