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系列之六/台北潰堤不是不可能

▲社子島的水岸風光,吸引許多觀光客踩著腳踏車探訪。(圖/記者陳俐穎攝)
▲社子島的水岸風光,吸引許多觀光客踩著腳踏車探訪。(圖/記者陳俐穎攝)

記者陳俐穎 / 台北報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所有的文明發展,都離不開大河,河水的氾濫沖積帶來肥沃的土壤,也讓農作物得以成長茁壯,位在台北市士林區的社子島,是一個由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而成的沖積平原,由於位於兩河交界,地質不穩定,且地勢低窪,過去常有淹水等問題,雖然現在淹水的問題已趨緩,但社子島真的能承受住大規模的開發嗎?



台北市政府目前提出的社子島開發方案稱作「生態社子島」,主要內容是將社子島的地基填土墊高4公尺,並將堤防加高至與北市其他區域一樣的9.65公尺,相較於過去郝龍斌所提出的「台北曼哈頓」計劃,減少了填土量,但填土後的社子島真的有「生態」嗎?



「淹水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隨著城市發展,人口越來越多,高樓一棟棟的蓋,政府單位為了防止水患,漸漸築起高聳的堤防,堤防能擋住水,但河流的水還是一樣多,淹水減少只是淹小水的機會變少,若堤防撐不住了,大水就會直接傾瀉下來,因此,把堤防築高也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







▲目前社子島的堤防,許多人能在堤防上騎腳踏車,成為另一種觀光方案。(圖/記者陳俐穎攝)



7月時,鄰近台灣的日本發生潰堤事件,過去,岡山縣倉敷市是西日本地區最有名的水道城市,由於7中旬的連日豪雨,造成小田川潰堤,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統計,單單就倉敷市就有至少51人罹難。而在7月底,寮國東南部的阿速坡省由於受到風暴襲擊,也傳出水壩潰壩意外,下游7個村落遭淹沒,死亡人數至少26人,還有上百人失蹤。



「全世界的潰堤案例越來越多。」廖桂賢說,這是一種國際上的趨勢,不見得是因為氣候變遷所導致,多是因為經濟發展快速,洪泛平原這種易淹水地區越來越多人居住,於是需要更高的堤防杜絕水患,但一次潰堤後果就不堪設想。她提到,像社子島位於下游,下游的水慢慢淹,還能慢慢逃離、善後,但若是大量的潰堤,可能就要聽天由命了。



「台北市大規模潰堤並不是不可能。」廖桂賢認為,潰堤是必然會發生的問題,但不知何時會發生,這並不是工程上的瑕疵問題,而是堤防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就連日本精良的堤防工程,都無法阻擋自然水患的威力。她認為,堤防是一種「交換」的行為,換得安穩不淹小水的10、20年,但就需要承受潰堤的大水災。



對於社子島的開發案,她認為,除了當地所受到的衝擊外,也要從宏觀角度來看,目前整個台北市的防洪計畫,是建立在社子島能夠容納洪患的基礎之上,若是社子島也築起高聳的堤防,水找不到出口,可能就直接灌進台北市的其他經濟密集區,到時候造成的損害會更大。



她提到,從水患治理的角度來看,她並不贊成社子島的開發,目前由於擔心水淹進經濟區域,社子島開發條件的前提是要完成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清除新北市舊蘆洲垃圾山、三重舊垃圾場,並達到兩公尺及三.五公尺海平面以上的高程,開始找地方給水跑,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社子島上目前已有簡易的排水工程,已經許久沒有重大淹水發生,但遇到偶發豪大雨時,河川水位同樣高漲,淹水無法及時排出,才會發生小淹水的情況。但社子島的下水道並沒有像北市其他地方完善,廖桂賢認為,若要解決目前的淹水問題,只要強化下水道的基礎建設就能處理。



「不認同不淹水就可以開發的邏輯。」廖桂賢表示,由於目前說到的淹水問題都是因為大雨無法排出所造成的「內水」,但河川等「外水」才是過去禁建的關鍵,社子島是沙洲,由兩條河川沖積而成,氾濫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時常改變形象,或者有時一淹就消失了,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那社子島的開發該如何解決呢?



「這說法可能會讓建商與某部分的地主不滿。」廖桂賢提到,北市府強調社子島屬於「低度開發」,但目前公告的計畫,需要填土墊高地基,根本是「剷平重來」,她認為,台灣目前的都市規劃都還停留在剷掉重來的概念上,目前社子島的狀態,在水文與河川治理的層面上並不適合大規模開發。



「這番話應該會引起部分地主與建商的反彈。」她提到,理想中政府應該承認目前居住在當地的1萬多名居民擁有「居住事實」,由於過去不處理,這已經形成歷史共業,讓他們能繼續在當地生活,但社子島不該再增加居住人口造成負擔。



「社子島需要都市規劃,但不是大規模改建。」廖桂賢認為,由於當地還有土壤液化的問題,並不適合大規模開發,應保留原先聚落群體。但社子島上的鐵皮屋呢?她認為,鐵皮屋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應該就地改變住宅的模式,進行低限度的都市計畫,也就解除了禁建,過去在禁建的狀況下,房屋損壞也無法修補,而適當改建,則能讓居民生活在安全的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