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冒險/台灣科學家足跡 遍布南極

天壇陣列微中子天文台分析圖。(取自ARA網站)
天壇陣列微中子天文台分析圖。(取自ARA網站)

記者陳俐穎 / 綜合報導

位於地球最南方的南極大陸,在一般人眼中,總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台灣卻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已經前往南極展開科學研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1年底,台灣終於插旗南極極頂,象徵著學術界正式躋身南極科研俱樂部,能夠在南極設立常駐科學站,也象徵了國力到達一定水準,目前全世界僅有30國在南極設點。

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陳丕燊就曾帶著團隊,前往南極,參加「天壇陣列微中子天文台」(Askaryan Radio Array,ARA)計畫,這項計畫由台灣、美國、歐洲與日本攜手,斥資2億4,000萬元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微中子天文台。

而台灣在此計畫中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出資7,000億元,打造10座天線站,占全部37座超過1∕4。這座天文台能夠藉著南極冰層攔截微中子所產生的無線電波,探求宇宙起源的答案。



除了天文的起源外,南極的生態也讓人十分好奇。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何宣慶就曾在2012年時前往南極,建立極地生物典藏與極地天然物資料庫,而他也發現極地生物海綿、海膽、濱海植物地衣及苔蘚的萃取物中,有抗發炎活性物質。而在鐮刀蘚萃取物中,也發現具有抗乳癌細胞活性的物質。

「有時候你明明看著它,卻不知道你摸到什麼,手已經凍到沒有知覺了,」在南極時,何宣慶常常為了採集樣本直接跳下海裡,由於當地汽油珍貴,步行幾小時更是常態,當地也缺乏固定標本的物質,一切都變得十分困難。

在南極,一切的理所當然都消失,生活或探索也變得十分困難,但南極大陸仍是充滿了未知與新奇的事物等著科學家挑戰、挖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