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純網銀各陣營拿股東名單較勁 韓國經驗說母湯

▲Kakao銀行股東成員只有9家企業, kakao是韓國行動社交軟體霸主,全韓國9成民眾都是用戶,滲透率高讓相關業務與服務受到民眾青睞。(圖/摘自kakao bank官網)
▲Kakao銀行股東成員只有9家企業, kakao是韓國行動社交軟體霸主,全韓國9成民眾都是用戶,滲透率高讓相關業務與服務受到民眾青睞。(圖/摘自kakao bank官網)

財經中心 / 綜合報導

韓國純網銀目前K bank與Kakao銀行,早期爭奪執照時,還有另一家由電子商務業者Interpark所主導的I bank聯盟。以目前狀況來看,首先開業的K bank,成績並沒有去年才開幕的Kakao銀行好,韓國專家認為,除了兩大勢力主導者背景導致經營成效差異外,股東結構複雜度也可能是關鍵,值得台灣借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K bank是韓國第一家純網銀業者,2017年4月正式營業,由韓國電信業者KT主導,GS零售、友利銀行、現代證券、韓華生命、KG inicis(從事電子商務)等超過20家企業參與投資,還吸引了大陸螞蟻金服加入,陣容相當強大。

由於K Bank奠基於母公司韓國電信KT之下,對於生活相當依賴手機的韓國人來說非常受到重視,再加上股東成員中有實體超商業者成員,電信龍頭與零售通路合作下,開啟了超大型跨通路整合的模式。

K Bank成立之初的確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但卻有不少消費者仍保持觀望態度,主要是因為服務內容的需求性與安全性等問題。此外,也有人認為公司股東結構太複雜、勢力太過龐大下人多嘴雜,經營上反而不夠靈活而錯失先機。

去年9月K Bank打算發行新股增資1000億韓元,就遭到7名股東反對,一度導致價值200億韓元股票無人認領。雖然之後問題解決,但今年第一季資本適足率下滑到13.48%,籌資不順更讓公司許多新商品與服務計畫受到影響。

▲K bank是韓國第一家純網銀業者,2017年4月正式營業,圖為K bank官網。(圖/摘自K bank官網) ▲K bank是韓國第一家純網銀業者,2017年4月正式營業,圖為K bank官網。(圖/摘自K bank官網)

反觀之後成立的Kakao銀行,股東成員只有9家企業,加上主導經營的kakao是韓國行動社交軟體霸主,地位就像在台灣的line、在大陸的微信一樣,全韓國9成民眾都是用戶,開張後短期內滲透率就超越K Bank。

韓國民眾普遍認為,Kakao銀行的商品靈活度高,因此,開張首日開戶數超30萬戶,存款超740億韓元;5日突破100萬用戶(K bank花了一個月才累積50萬戶);一個月開戶數超300萬戶,存款1.9兆韓元,借款達1.409兆韓元;四個月後開戶數超過500萬,占韓國經濟活動人口18%。

韓國金融相關人士認為Kakao銀行靈活的決策是成功的關鍵之一,有一部份可能要歸功於單純的股東結構以及經營團隊獲得充份授權,而K bank即使在市場上搶得頭香,也因為規模大、股東有各自利益關係,顯得負擔較大又笨重。

▲Kakao Bank是韓國第二家純網銀,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圖/摘自Kakao Bank官網) ▲Kakao Bank是韓國第二家純網銀,深受當地消費者歡迎。(圖/摘自Kakao Bank官網)

回頭看台灣純網銀,金管會於11月16日開始接受執照申請,和韓國一樣,都有三大陣營準備搶灘,分別由電信公司(中華電信)、社群軟體業者(LINE),和電子商務業者(樂天)主導;這和韓國當時的申請者身份高度類似。

至於股東結構上,三大陣營有複雜、有單純,LINE陣營除了自家持大股外,還邀請了台北富邦、中信、聯邦、渣打銀行,甚至連遠傳及台哥大都在外傳名單中,股東最完整,但也最複雜,光金融業者也有4家。

被稱為「國家隊」的成員也不少,除了主導的中華電信外,還有兆豐金、新光金、全聯,雖然原本有意加入的第一銀行已宣布退出,但也傳出股東成員可能有中華郵政、悠遊卡、網路家庭和關貿網路。

▲中華電信推 499 網路吃到飽優惠方案,引爆全台「 499 之亂」,民眾瘋狂搶辦、擠爆各地門市。(圖/NOWnews 資料照) ▲中華電信為純網銀國家隊的代表。(圖/NOWnews 資料照)

不過第三隊陣營就相對單純,只有國票金和樂天。據了解,該團隊抱著「股東愈單純、溝通愈容易」想法,加上成員中沒有消金銀行,讓未來發展不必「瞻前顧後」,沒有傳統銀行的包袱,未來商品與服務靈活度也會更高。

國內執照該怎麼發?雖然純網路成功與失敗關鍵,不能百分百依股東結構去斷定,但從中可推測各公司未來企業文化與經營方向,審核時應從中找尋適合對象,切不可因「國家隊」名號或「股東背景雄厚」而影響判斷。當然,假設股東實力不達標,未來營運會造成風險,也不該輕易發牌。

此外,從日本、大陸與南韓模式觀察,純網銀與電子商務、電信、通訊軟體、金融等背景的集團或策略夥伴合作,還有如何建立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營運生態,將是營運獲利關鍵,股東間究竟是合作?還是相互牽制,也會是關鍵。

台灣純網銀發展比其他國家晚絕非問題,能借鏡其他國家經驗,反而是優勢,主管機關與業者應把握機會,讓台灣金融服務能快速躍入另一個新領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