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跨域族群藩籬的《莉莉瑪蓮》

▲ (圖/新頭殼)
▲ (圖/新頭殼)

新頭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頭殼newtalk

聖誕節將至,一年來,世界似乎不太平靜,如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紛爭 、敘利亞與葉門的內戰、緬甸羅興亞人的悲歌、 南海中國與各國的衝突、北韓的飛彈危機等。

七十幾年前的歐洲與北非戰場,在聖誕節來臨之前,每天晚上九點五 十五分,不管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敵我雙方都 會不約而同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和槍桿,把無線電頻道調到德國國防 軍廣播電台,靜靜聆聽一首充滿愛情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

「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那裡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我們的身影交織如一體,讓每個人見證我們愛的永恆。

    所有的人都將看見,我們相會在那路燈下。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這首歌原本是由一位生於德國漢堡的作家漢斯·萊普(Hans Leip),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政府徵召入伍去打仗時所寫的 一首情詩《一個正在站哨的年輕士兵之歌》(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1938年,德國作曲家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為這首詩譜上了曲,並定名為《路燈下的少女》 (DasMädchen unter derLaterne),不過,後來歌名被改成現在的《莉莉瑪蓮》( LiliMarleen),原因是漢斯·萊普將他第一位女友莉莉與後來女 友瑪蓮兩人的名字,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F2rgfkvqiHE

第一位唱這首歌的人是拉莉.安德森(LaleAndersen),但是當年德國納粹政府的宣傳部長戈貝爾,認 為是靡靡之音而加以禁止。被禁後,許多相關人士都被關進集中營, 然而在禁止這首歌之前,這首歌已經紅遍歐洲與北非戰場, 無論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 每一位軍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情不自禁低頭沉思,甚至流下眼淚來, 可見其感人肺腑至深。這首當時紅遍歐洲戰場的《莉莉瑪蓮》, 其魅力至今依然未減,撫慰世界各國的廣大人心。(https:/ /www.youtube.com/watch?v= eccvqf897xA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 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戰爭與仇 恨僅起自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不要說歐洲, 中國五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每個朝代的創造者都說自己是「 弔民伐罪」的「正義」之師,可是每一位起來的人也是獨裁者, 剛開始國家或許強盛與繁榮,可是獨裁統治的本質沒變, 經過幾代的養尊處優之後,貪汙腐敗叢生, 最後總有人帶頭起來革命,造成千萬人頭落地。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 不斷地循環,永無休止,關鍵就是許多人想當皇帝,沒有民主思維。

當初毛與蔣如果有民主素養,現在的中國也應如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 ,是自由、民主、富足、愛好和平又講究人權的國家, 不必當心有人再革命或搞權力鬥爭,怎會造成千萬人流離失所與獨裁 政體呢?難道中國人始終缺乏民主素養嗎?兩百年前的美國,有民主 思維的政治家華盛頓,功成弗居,為何中國沒有?1844年一位滿 清官員徐繼畬曾說,他憑藉敏銳的目光,看出美國的制度比滿清優越 許多,於是明查暗訪寫下了傳世巨著《瀛環志略》, 大力誇讚美國的自由與民主,遺憾沒有其他官員認同,否則後來滿清 怎麼會發生太平天國事變、甲午戰爭、義和團事件,甚至亡國呢? 反觀日本,看了他的書,發起明治維新,成為強國。

同樣在歐洲的戰爭史,每一次戰爭的起因都是前一次戰爭所種下的結 果,如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歐洲各國因為殖民地與勢力範圍分配 不均所引起,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 被迫簽定不公平的《凡爾賽條約》,有如1900年入侵中國的八國 聯軍,逼迫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讓戰敗國割地又賠款, 搞得民不聊生,以致讓不學無術的野心家希特勒有機可趁,希特勒認 為禍首是猶太人,因此造成猶太人史無前例的悲劇,接著出兵鄰國, 拿回認為屬於自己的領土與人民,從而點起二戰的火花。

這些參戰國的士官兵,每個人都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己是為 「正義」與保衛國家而戰,沒有幾位掌權的高官認真檢討造成戰爭的 原因,從而採取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都是站在自己的所謂國家利益,盡量讓戰敗國受到屈辱。 當受到屈辱的國家與人民,感覺到自己的生存備受威脅, 以致民不聊生時,為了生存,只有訴諸戰爭一途, 認為世界沒有公理,只有強權,只有競爭,沒有合作。 不只是國家與其人民有這樣的反應,自然界其它的動物也是如此,所 以十七世紀的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就說:「萬物都有努力於維護自己 存有的本性」。因此各國應相互尊重對方的生存權與生活方式,不應 恃強凌弱或冤冤相報,否則戰爭恐將永無止盡。

如果各國元首能了解這個道理,彼此尊重與互助,二十世紀不至於發 生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歷史也不至於有那麼多戰爭與悲情。 所幸二戰後,英、美、法、俄等大國, 因為都曾經在歐洲與亞洲戰場被軸心國所擊潰,最後同盟國雖然戰勝 ,自己也傷痕累累,元氣大傷,認為自己再也不是強國, 而是強中自有強中手,被壓迫民族總是會反抗, 於是紛紛放棄對世界弱小民族的殖民,尊重他們的選擇, 讓他們各自獨立,也因為核彈的恐怖平衡,任何大國都不敢再輕啟戰 端,只有一些地區性的零星戰爭。二戰為世人立下最好的教訓, 人類應記取歷史教訓,否則未來沒有任何一國是贏家。

曾經演唱《莉莉瑪蓮》這首歌的德裔歌手瑪蓮娜·迪特里希,因為討 厭納粹黨,1939年移民到美國。1945年5月,歐戰結束後, 她所演唱的版本發行,唱得十分感性,因此風行歐美各國, 間接促成聯合國與歐盟的建立。誰說這首歌對世界和平沒有貢獻?只 有一些沒有良心的獨裁者與其幕僚,才會害怕這種充滿人性與良心的 歌曲,所以希特勒與戈貝爾會禁止這樣的歌曲流行,蔣介石與其新聞 局官員也曾查禁文夏的《黃昏的故鄉》與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 等歌曲。蓄意挑撥國與國或民族與民族間仇恨的野心家, 應該以希特勒、裕仁天皇、東條英機和慈禧太后為戒。德國、日本和 中國的滿清已經學到教訓,其他國家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UehTlvCl_M0

英國版的《莉莉瑪蓮》有如《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電影裡的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電影情節與《莉莉瑪蓮》類似,描述一位英國軍官羅伊 與芭雷舞孃瑪拉的愛情故事,男主角是羅勃泰勒,女主角是費雯麗。 羅伊與瑪拉在一次倫敦被德軍空襲中認識,後來羅伊從軍,瑪拉從報 導中獲知,羅伊可能已戰死沙場,瑪拉傷心之餘,自暴自棄, 淪為風塵女郎。沒想到羅伊沒死,回國後在車站看到瑪拉打扮得花枝 招展,到處向返國軍人拋媚眼,羅伊不明究裡, 很興奮的走向前與其相會。瑪拉覺得自己已是殘花敗柳, 配不上羅伊,有天晚上失魂落魄走在滑鐵盧橋上, 主動撞車自殺身亡。多年後,羅伊手握瑪拉送給他的定情吉祥物, 獨自在滑鐵盧橋上黯然神傷。《莉莉瑪蓮》是首偉大的愛情歌曲,《 魂斷藍橋》則是部偉大的愛情電影,兩者跨越族群間的藩籬, 深深感動人心,永垂不朽。(https://www. youtube.com/watch?v= hsSkuNhLqg0

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有如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充滿溫 柔婉約的美妙歌聲,曾經風靡台灣全國軍民,因此有軍中情人之稱, 其歌聲也曾穿越鐵幕,深入中國城鄉各地,喚醒許多在六、 七零年代政治鬥爭中暮氣沉沉的中國軍民,讓他們知道, 世上最可貴的東西不是權力鬥爭,而是親情、愛情與友情, 人與人間的關係不應建立在仇恨上,而是彼此尊重、諒解與互助合作 。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曾經在三、四零年代被大陸前輩歌手周旋 與李香蘭唱紅,後輩鄧麗君翻唱,別有一番韻味, 可說為兩岸人民架起一座具有共同語言的橋樑,與歐洲的《 莉莉瑪蓮》東西輝映。(https://www.youtube .com/watch?v=Fo3jkfyfpso

這些充滿親情、愛情與友情的歌曲與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們 以動人的歌聲與偉大的愛情故事,跨越族群間的藩籬,觸動人類的良 知與人性,戰勝人性的醜陋與虛偽,呼喚高貴的靈魂與良心, 讓人類不再被野心泯滅自己的良知與人性,不再被任何虛偽的民族主 義或所謂愛國思想,掩蓋人類追求和平、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天性, 畢竟天使與魔鬼,正義與邪惡,永遠不能並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