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台灣同胞書》40年 「海峽第一村」見證戰火煙硝

▲福晉省晉江市的圍頭村,是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有著「海峽第一村」的封號。1958年「砲擊金門」期間,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漁村就落下了5萬多顆砲彈,因此也得名「海峽砲戰第一村」。 (圖 / 翻攝自網路)
▲福晉省晉江市的圍頭村,是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有著「海峽第一村」的封號。1958年「砲擊金門」期間,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漁村就落下了5萬多顆砲彈,因此也得名「海峽砲戰第一村」。 (圖 / 翻攝自網路)

大陸中心 / 綜合報導

今年是大陸《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 40 周年,也是北京對台政策從致力「武力統一」到謀求「和平統一」的方向性轉變。 40 年前的元旦,時任大陸國防部長的徐向前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 21 年的金門砲擊,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也正式劃上句號,兩岸自此也進入了「和平發展」的年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砲台變舞台、戰火變煙火、冤家變親家」,福建省晉江市圍頭村的黨委書記洪水平一連用三個「變」,概括了 1979 年 1 月 1 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給該村帶來的變化。

圍頭村,是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有著「海峽第一村」的封號。 1949 年後,圍頭村是兩岸軍事較量的最前線。特別是在 1958 年「砲擊金門」期間,不到 3 平方公里的小漁村就落下了 5 萬多顆砲彈,因此也贏得「海峽砲戰第一村」的名號。

圍頭和金門的砲戰,從「大打」到「小打」,從「小打」到「打打停停」,再到「單打、雙不打」,直到 1979 年《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才徹底改變圍頭村的命運。

圍頭村黨委書記洪水平 1979 年剛好高中畢業。他記得,那時候村民們歡欣鼓舞,因為終於可以結束「砲火紛飛」的日子,在海上安穩地從事漁業生產。

「圍頭的漁民和金門漁民偶爾在海上相遇,大家說著一樣的閩南話,親切打招呼,並開始以物換物。」洪水平回憶道,從漁產品、農副產品再到一些生活用品,這是兩岸交流初期最原始的貿易方式。

地緣變商緣,商緣牽姻緣。隨著圍頭與金門貿易往來愈加熱絡, 1992 年,圍頭村民洪建財的女兒與來圍頭經商的金門人相愛成婚,成了 1949 年以來第一個嫁到台灣的「圍頭新娘」。昔日的「海峽砲戰第一村」,變成了「兩岸通婚第一村」。截至目前,圍頭村已有 146 對兩岸夫妻,其中圍頭嫁去台灣的有 137 人,從台灣嫁到圍頭的有 9 人。

40 年前戰火的硝煙已然散盡,距離圍頭 5.6 海浬的金門近在咫尺。站在圍頭的海堤上,金門清晰可見。洪水平書記說,圍頭就是兩岸關係的「晴雨錶」。

不久前,《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40 周年紀念會在北京舉行。洪水平也在朋友圈發出了「兩岸四十載、心合一家親」的感嘆。他說工作閒暇時,他將這 40 年的經歷與故事寫成了文章,準備出版《 40 年海峽情緣》一書以示紀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