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患者可捐角膜 台國家眼庫研究改寫迷思

中央社 健康 / NOWnews
中央社 健康 / NOWnews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1日電)台灣過去眼角膜捐贈較少,但國家眼庫成立後,改變角膜摘取方式且摘取後立即微生物培養,提升手術成功率,也改寫菌血症者不得捐角膜思維,研究登上眼科頂尖期刊,成台灣之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眼科部教授胡芳蓉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台灣過去因器官和角膜捐贈風氣不佳,有6成移植角膜必須依賴國外眼庫進口。但國外進口角膜經過長途運輸、震動、溫度變化,會讓角膜內皮細胞數目減少,影響角膜移植手術的成效,且病人還必須依角膜品質支付國外眼庫新台幣5萬至10餘萬元費用,影響經濟弱勢盲胞重見光明的機會。

過去台灣沒有國家級眼庫,捐贈角膜品質沒有適當把關。胡芳蓉表示,衛生福利部在2013年設立台灣國家眼庫,由台大醫院承接,建立多項標準提升品質,且改變角膜摘取方式,不再摘取整顆眼球,而是僅取眼角膜,並幫捐贈者放義眼片,顧慮捐贈者外觀和家屬心情。

此外,摘除眼角膜後立即執行微生物培養,提升菌血症捐贈者的使用率。2014年至2017年共697例捐角膜,使用率高達98%以上,手術成功率高達99%,沒有一位受贈者術後發生感染。

胡芳蓉指出,過去美國移植角膜的作業流程不讓菌血症者捐贈角膜,因擔心血液有細菌會讓角膜有感染疑慮,但眼球有自身的屏障,且角膜也沒有血管,讓她疑惑不讓菌血症患者移植是否只是迷思。

台灣許多捐贈角膜者是癌症末期病人,胡芳蓉說,這些末期病人可能會有敗血症或菌血症,許多病人想要捐角膜卻不得其門而入。

國家眼庫研究發現,菌血症捐贈的角鞏膜環微生物培養陽性率為7.1%,且沒有一例培養出和血液培養相同的菌種;反倒非菌血症捐贈的角膜微生物培養陽性率反倒稍高,為9.1%。

胡芳蓉表示,台灣國家眼庫的研究,領先國際證實菌血症和非菌血症的捐贈角膜有相同的角膜品質和安全性,不僅增加角膜捐贈量和使用率,也改寫傳統上認為菌血症患者不得捐角膜的思維,不再辜負菌血症者的大愛。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在記者會指出,國家眼庫建置後,大幅提升角膜捐贈風氣,過去一年僅200多例,現在已超過500例,是近年來器捐器官中最多的一類,也改寫過去6成仰賴進口的狀況。

胡芳蓉表示,當角膜受感染嚴重混濁、水腫,只能靠角膜移植重獲視力。全球有1000萬人因眼疾導致眼盲,但每年只有10萬人能接受角膜移植。僅北美地區的捐贈人數大於受贈,台灣每年還有數百人等待移植。(編輯:黃于)108022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