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晚年/擊退「刻板印象」!降低老人受虐機率

▲高齡化社會已來臨,破除「刻板印象」才能解決老人受虐議題。(圖/取自 Pixabay )
▲高齡化社會已來臨,破除「刻板印象」才能解決老人受虐議題。(圖/取自 Pixabay )

記者戴若涵 / 採訪報導

近年來,家暴案件層出不窮,相關議題逐漸浮上檯面。相對於較為受到關注的婚姻暴力、受暴孩童等案件,「老人家暴」議題直到日前發生多起老人受虐案件,才引發社會輿論,激起漣漪。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近 5 年來,老人保護案件由過去的 3000 多件,增加為 7000 多件,成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面臨高齡化的社會來臨,如何降低老人受虐的機率、黑數問題,值得大眾一一探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 107 年第 41 週內政統計通報」資料顯示,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自 98 年底的 245 萬人,截至 107 年 9 月底已達到 338 萬人,占台灣總人口數的 14.35%。另外,老年人口數已超越幼年人口數,高齡化程度愈來愈明顯,隨之而來的是長者照顧以及受虐的議題。台灣大學社工系系主任楊培珊認為,與婚暴以及兒少暴力,老人保護案件的關注度相對來說「非常非常的少」。

▲。(圖/翻攝自 107 年第 41 週內政統計通報) ▲從內政統計通報中可清楚了解,老年人口數逐年遞增。(圖/翻攝自 107 年第 41 週內政統計通報)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公布的「 113 保護專線通報次數分析表」家庭暴力及兒少保護事件通報中, 2017 年婚姻暴力以及兒少保護案件通報次數分別為 8849 次、 8864 次,而直系血親卑親屬虐待年齡 65 歲以上的尊親屬的通報次數卻僅有 741 件,差距甚大,若是歸因於老人家暴案件較少發生,讓人高度存疑,但不可置否的是內含相當多不同的因素,造成其結果。其一便是老人保護案件之中存在著不少未被通報的「黑數」問題。

▲分析表中詳細列出各項保護事件通報次數。(圖/翻攝自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分析表中詳細列出各項保護事件通報次數。(圖/翻攝自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對此,楊培珊表示,台灣的黑數問題比起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等國來說,算是非常高,台灣應該正視此現象。過去觀念認為,因民法與刑法有明文規定,依照不同暴力對待程度有不同罰則,因此不少長者不願意讓孩子因此揹上罪責,選擇以不通報的方式來保護兒女。但如今台灣地小人稠,鄰里之間相當緊密,家中發生什麼狀況其實周遭的人都能夠看見,不能再以以前「家醜不外揚」的說法來解釋黑數問題。

楊培珊認為,現如今黑數產生的主因是大眾對老人保護事件不夠了解,不知如何界定老人受虐;再者是就算民眾知道事件已屬家暴案件,但礙於身份不知該不該指責家屬,因此不知該如何是好。她指出,老人家暴議題相當複雜,有時候並非子女不孝,而是可能遭遇困境,需要專業協助,所以許多社會資源是避免家庭走到遺棄或虐待的道路上。若要改善黑數問題,需要政府或是民間單位傳遞民眾正確的處理老人保護事件方法,提升整體社會對於老人保護的理解與處理能力,後端的黑數問題會減少許多。

遇到相關情事發生時,民眾可撥打 113 保護專線由專人協助評估案件介入處理,或是參考「台灣老人保護評估工具」內的 12 項評估標準,例如,是否疑似有立即生命危險?是否疑似被遺棄?老人受到身體傷害,於身體上出現瘀青、紅腫、勒痕、骨折、裂傷及挫傷等危險指標來判斷長者是否受虐,視情況通報。

▲民眾無法確定老人是否受虐時,可參考這 12 個問題來初步判斷是否需要通報。(圖/翻攝自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 ▲民眾無法確定老人是否受虐時,可參考這 12 個問題初步判斷是否需要通報。(圖/翻攝自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

被詢問到為何外界對老人家暴這領域的關注度較低時,楊培珊指出「刻板印象」是核心問題,多數人都認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人們未來的希望、一個家庭中家長的盼望,但老人反而被認為人生的風光歲月已結束,成為社會負擔,甚至有早點結束人生也是一種解脫的說法出現。楊培珊覺得,人們沒有看見每個人生階段不同的價值,才會以刻板印象「刻板化」老人相關議題,認為老年是沒用的,不需要多去關注。

除此之外,面對一起老人家暴案件發生,「我們不能妖魔化施暴者」,楊培珊這麼說。老人家暴問題其中牽扯到的關係錯綜複雜,受暴老人不是全都很弱勢,本身有「人生經歷」的因素參雜其中。例如,可能他在過去家庭互動模式不良,到人生高風險的老年時,面臨失能、失智、沒錢等問題,才造就弱者形象。這過程中有很多互動因素相當複雜,大眾不能「妖魔化」成為這些施暴者、遺棄者角色的人,單對老人產生憐憫心,「弱化」老人角色,這也是某種負面「刻板印象」。

施暴者可能是在個人、家庭、社會結構中被卡住的人,導致他做出不理智行為,因此,人們必須把家暴當成一個「系統」來看。系統中,不可能只包含雙案主(施暴者、受暴者),還要擴及其他家人,甚至住在隔壁的鄰居。因為在一個地區中,如果大家狀況都不好,自己都面臨貧窮、受暴的情況,這時與他人比較起來,自己可能還會覺得「其他人沒我嚴重,憑什麼被通報」,所以這是一個個人、家庭、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案件中絕對不止有單一案主。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楊培珊。(圖/楊培珊教授研究室提供)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楊培珊。(圖/楊培珊教授研究室提供)

針對老人家暴議題,最核心的通報黑數問題尚未解決,而照顧者則與老人一同被綁在一個受壓迫結構中。由內往外擴大,若社會看見老人議題,就連帶著看到照顧者需求,看到家庭整個的需求。楊培珊呼籲人們應「解放觀念」,讓長者有尊嚴的被對待、受到社會關注,那麼所有的「沒看到、沒聽到、沒人關注、沒資源」引發的問題都會逐一改善,從根本解決問題。另外,解決老人家暴問題,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培育專業人員,楊培珊希望呈現的是老人家暴案件不一定因為人們的關切而減少,反而是因黑數問題獲得解決,案件量快速增加,這時,人們是不是做好處理問題的準備,這是整個社會應該面對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