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正夯?/ 應找回正確賞樂態度

蔡老闆追求音樂表現甚至自己開發唱盤。(圖/記者楊士賢攝)
蔡老闆追求音樂表現甚至自己開發唱盤。(圖/記者楊士賢攝)

初聲記者/綜合報導

黑膠唱片是否真正復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經被時代潮流淘汰的黑膠唱片,在這幾年銷售量穩定回溫,並逐漸回到群眾視線中。根據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所統計的「台灣區實體音樂市場銷售量」顯示,黑膠唱片銷量從2015年的三萬張,成長到2016年七萬張後,至今仍可穩定維持在年銷七萬多張水準,驅使實體專輯銷量迎來久違的成長。

台灣歷年音樂產值比較表。(圖/記者楊士賢製表)

近年來不少流行歌手的新專輯都會另外發行黑膠版本,讓黑膠樂迷們也能收藏新作品,在CD市場大不如前的產業現況下,黑膠唱片著實成為一匹大黑馬,為實體專輯市場帶來一絲曙光。但能否因此宣稱黑膠唱片已真正復甦了呢?

黑膠商業價值高 不易被複製取代

CD於1982年推出時,因為體積輕巧又具備一定音樂品質,便逐漸取代存放占用大量空間又不易攜帶外出的黑膠唱片,間接造就九零至千禧年代的唱片巔峰時期。

黑膠收藏約三萬多片的台南合笙音響蔡政達老闆表示,CD因容易被複製轉檔,獲利早已降到谷底,唱片產業為求生存勢必要找到其他獲利方式,這導致許多唱片公司開始回頭擁抱黑膠,他笑說,這情況與八零年代CD興起似乎剛好相反。過去七、八零年代重視錄音技術,呈現出的音樂品質多優於現代錄音作品,也因此成為追求音樂品質的發燒玩家重點攻略的碟盤,部分名碟甚至能夠喊到破萬價格。

蔡政達老闆的黑膠收藏一隅。(圖/記者楊士賢攝)

但蔡老闆也分析,現今購買黑膠的顧客並非全然是音樂愛好者,有一部分群眾喜歡黑膠唱片的精美封套與內冊,購買只為了收藏擺設;有些則是所謂的投資客,現今黑膠產量無法和過去比擬,一版的產量能有一、兩千張就算非常多,因此有些愛好者會買來放個幾年,再轉手賺取價差。

黑膠殿堂高門檻 拒人於千里之外

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要踏入黑膠的領域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如果想要真正體驗黑膠唱片與其他音樂載體的差異,就必須準備整套播放系統。蔡老闆解釋,從唱盤、唱頭放大機、擴大機到喇叭系統,都有一番學問值得深究,而若要講究起聲音的空間表現,那更是所費不貲。即便只要求基本聲音素質,零零總總加起來也得花上近萬元添購設備。

找回聆聽音樂的初衷

蔡老闆認為,現在談黑膠復甦有點言過其實,不僅因為黑膠早已是過時載體,而是一個產業的復甦勢必伴隨時代精神的重現。而今唱片製作更像大量生產商品而非精雕細琢的藝術品,速食化的音樂產業文化也讓聽眾不再習慣安靜、專注地欣賞音樂背後想傳遞的訊息。

「現在是聽音樂最艱難的時代,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啊!」

數位串流音樂的方便性讓它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選擇,但他認為只有黑膠唱片才能重現現場演奏的真實與臨場感,當人們能夠重拾聆聽音樂的初衷與感動,才能真正宣告一段時代記憶再次回流。(初聲/楊士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