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癲癇、意識不清 顱內低壓症候群作祟

▲醫生說,顱內低壓會昏迷。(圖/林重鎣攝2019.3.19)
▲醫生說,顱內低壓會昏迷。(圖/林重鎣攝2019.3.19)

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70歲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輕微撞擊便易導致顱內出血,另名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兩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洪伯伯過去曾因步態不穩、意識狀態不佳等症狀,診斷為「正常腦壓性水腦症」,經就醫接受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後,症狀明顯改善,但因置放引流管,使得大腦處於相對低壓狀態,硬腦膜下空間變得「寬鬆」,所以只要大腦受到「輕微」撞擊,就容易導致硬腦膜下出血,因而後續引發癲癇、頭痛、意識不清等情況。

所幸經手術先關閉引流管及使用抗癲癇藥物後,患者迅速恢復意識,後續大腦狀況穩定後,再考慮接通引流管或更換可調式壓力閥,可大幅減輕患者痛楚。

另名罹患「自發性顱內低壓症候群」的賴先生一個多月來為頭痛所苦,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嚴重時只要一起身,就會感到劇烈頭痛,躺臥時便會緩解,患者判斷力和記憶力都出現異常,檢查發現其左側硬腦膜下積液、右側硬腦膜下血腫併中線位移,經安排腰椎自體血液補片,搭配神經外科腦血腫引流,術後患者頭痛與認知症狀便立即改善。

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指出,「顱內低壓症候群」是因腦脊髓液滲漏,導致顱內壓力不足,若滲漏處在脊椎,因為脊髓腔內壓力較顱內更低,會導致顱內腔與脊髓腔間的壓力差,經常在患者坐起或站立時,因脊髓腔壓支撐力不足而讓顱底下沉牽引,感到頸部僵硬, 頭痛頭暈、耳鳴、畏光和嘔吐等症狀。

他也表示,約有五分之一的顱內低壓症候群患者會出現硬腦膜下血腫,原因可歸類為脊椎手術、腦脊髓液引流管,和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等三類,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腦靜脈栓塞,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有可能導致昏迷不醒。

因此,王馨範指出,顱內低壓症狀嚴重時,患者會因成天臥床而無法自理生活,若頭痛越久,或躺下時頭痛惡化,就需高度懷疑併發顱內血腫或腦靜脈竇栓塞,顱內低壓可透過顱部核磁共振檢查搭配顯影劑,觀察低顱內壓的各種變化,若無把握治療黃金時間,恐因嚴重併發症造成昏迷不醒。

李建裕和王馨範提醒,顱內低壓與顱內高壓一樣危險,若頭痛時合併出現脖子僵硬、後腦痛、聽覺受損、無力、癲癇等症狀,則可能為顱內低壓所致,應盡速就醫,搭配藥物、手術或醫材等多種方式,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