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位癌友就1人死於營養不良 專家:飲食注意「4件事」

▲國外研究調查顯示,有20%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圖/記者汪瑋琪攝)
▲國外研究調查顯示,有20%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圖/記者汪瑋琪攝)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現年65歲林女士,10年前診斷出罹患乳癌第3期,經過2年抗戰,歷經化療、電療等治療,目前已逐漸恢復健康,回想接受化療期間,家人無為不至的照顧,讓她相當感動。先生無論再忙,上班前都會為她準備早餐,但畢竟過去沒有進過廚房,時常不是油倒太多,不然就是煮過頭,反而弄巧成拙,且罹癌後味覺改變,常常噁心想吐,家人常為了讓她吃得下忙進忙出,她也發現,不少癌友常慌了手腳,自行搜尋不正確的網路資訊,或聽從偏方攝取不正確飲食,導致營養不均衡或不足而因此耽誤療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病人並不需要特別進補,維持均衡飲食最重要。營養良好的病人較能對抗腫瘤,也比較有體力接受更積極的治療,並加速手術治療後的復原,降低合併症風險。

不過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有20%癌症患者死於營養不良,等同每5位癌症患者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也因為營養失調問題,患者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國內因此針對國內300位癌友的飲食及癌症營養認知進行調查,結果發現,8成3癌友可能因食慾、味覺改變導致難以進食,其中因治療副作用產生食慾不振有41.5%、味嗅覺發生改變有37.3%、腹脹、腹痛飽食感有26.1%、噁心嘔吐者26.1%;另2成7癌友無法落實營養觀念。超過7成癌友家庭為了健康選擇在家烹煮,卻有2成左右在選購食材感到困擾,甚至不會煮。

調查也發現,隨著年齡上升,癌友對飲食營養補充掌握度越低,31至40歲癌友中,有22.7%的人表示在食材挑選上會特別留意,其中51至60歲掌握度最差,有33.1%的人表示不確定是否補充到對的營養,甚至不留意。

奇力愛照料理總經理、癌餐料理資深護理師王品喬表示,31至40歲的癌友由於上有父母、下有小孩,對於治療都會比較積極,因此更重視營養攝取,而年紀稍長的患者,尤其60歲以上,通常希望將錢留給子女,大多數較省,相對積極度也較低。

王品喬指出,化療過程中,癌友會出現噁心嘔吐、暈眩昏睡、味覺改變等症狀,病人常認為要符合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等飲食清淡需求很難達到,因此「吃得下」是基本原則,接著再進行天然食材提鮮,減少調味料,並使用豐富顏色的蔬果激發食慾,再以悶熟烹調保留營養素。

王品喬說,罹癌患者最需要補充蛋白質,以增加白血球數量對抗病魔,多數患者以牛肉為首選,但其實也可以選擇咀嚼不費力,不容易增加口腔疼痛的魚肉,如金目鱸魚含有豐富微量元素「鋅」,能幫助皮膚粘膜修復,同時本身也含有「菸鹼酸」有助延緩病人因治療產生噁心嘔吐的問題,另外還有「錫」能提升免疫力,降低治療期間感染的機率。

王品喬提醒,癌友一定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體重1公斤就要補充1.2公克,接著還要注意熱量攝取是否足夠、營養是否均衡,若是真的沒有食慾,熱量不到位時,建議可食用一些油脂高、熱量高的「冰淇淋」,補充不夠的熱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