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高鐵運兵的想像

▲高鐵是不少人南北往來的交通工具。(圖/NOWnews資料照片)
▲高鐵是不少人南北往來的交通工具。(圖/NOWnews資料照片)

文 / 楊威利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鐵運兵非首次納編,新聞寫作須參照過往。

※軍方承參的兵推,要參照現實狀況設定立案基礎。

※高鐵與鐵路運兵的限制

新聞

11月28日,中央通訊社出爐一條「國軍動員體系首納台灣高鐵、戰時協助運補」的新聞;大意是,國軍近日革新作為不斷,除了新成立的聯兵營將納入漢光演習外,為求戰時機動性,國防部與交通部、內政部共同修正條文,首次將台灣高鐵納入動員體系,協助運補。

雖然其他媒體沒有跟進但新聞一出,還是引起軍事圈的一陣討論,不過負片批判居多。

※高鐵運兵非首次納編,新聞須參照過往。

台灣軍方將高鐵納入演習其實並非首次,早在2007年4月漢光23號演習兵推時,就曾出現過南部軍隊搭高鐵北上馳援的橋段,新聞出爐後引發網友的批判,質疑電視台是否做假新聞而喧騰一時。

但2008年9月的漢光演習時,還真出現機步200旅(已改機步234旅)撘乘高鐵北上馳援的新聞,惟當時的想定與實際作業是運用高速公路(1號與3號)、省道(台1線與台3線)、鐵路(台鐵、高鐵)等方式,將200旅的官兵、武器裝備等,在判定敵入侵前夕機動運輸,以200旅兵力馳援北部作戰區。

這種作法引起中國方面的關注。2011年7月,解放軍報報導,7月16日完成了首次高鐵運輸部隊,完成1000多人的運載工作;後續也有新聞指出,青藏鐵路的建成也是跟運兵有關。

比較2008年的新聞可以發現,過往新聞報導比較完整不太會肇生疑義,例如參謀本部判定入侵前夕(不是戰時)、而且是六路運輸,高鐵只是運小部兵力(160名)驗證。2019年11月底的新聞雖然也沒有錯,標題寫國軍動員體系首度,動員體系歸後備體系管,但這種寫法卻非常容易引起外界質疑其可行性。

※軍方承參的兵推,要參照現實狀況設定立案基礎。

軍方參謀軍士官殫精竭慮的設想敵各種攻台方式,以及我方如何因對的作法是可取的,參謀,尤其是作戰參謀,本來就是要這樣籌劃各種作戰計畫,接續藉由演訓驗證其可行性。但有時候需考慮到現實以免與外界脫節。

這種跟現實脫節的想像發生在2000年的漢光16號演習中,當時軍方將納編的民間重機具-怪手,運用在反空降上,當時一聲令下「萬臂齊舉」的壯舉嚇壞了媒體;這邊需先說明的是,當時是將納編的民間重機具用在反空降上,這種在徵收的怪手上加裝鐵條等作法基本上是二戰時期德軍「隆美爾蘆筍」的翻版。

當時新聞報導出爐後各界一陣譁然,這種想定嚴重脫離一般人的常識。首先是這些重裝機具要拖板車輸運,徵集相當不易,即使有那樣多怪手被徵集,戰時如何前運到敵預定空降區?其次,這些怪手的用途主要還是彌補正規軍隊的不足,當敵炸燬重要橋樑或道路,而建置工兵重機具損壞,這時候運用這些重機具從事道路與橋樑的搶修才有意義,拿去反空降是哪招?

這種在20年前脫離現實的想定,有興趣的讀者目前只能在二手書店的軍事雜誌中才找得到圖片,但這卻是發生過的事實;後備動員體系納編了各式車輛、船舶、飛行器、機電器具等,用演習來驗證想定並沒有什麼不對,例如納編漁船改裝後用於佈雷,外界不會驚訝,但是用怪手反空降、高鐵運兵,這是什意思?。

※高速鐵路與鐵路運兵的限制。

自從鐵路發明後,鐵路就成為軍隊運輸的重要工具,一次大戰時歐陸參戰國的參謀單位都設有專職的運輸參謀軍官,專司以發達的鐵路網來輸運兵員,並投入戰爭。

陸路運輸的鐵公路各有其優缺點,其中鐵路運輸的優點是輸量大、乘載能力可觀,但是鐵路線卻相當脆弱、承平時期需要時常維護,鐵軌上稍有事故通常是某段的路線就會停駛,各種「搞軌」的方式、甚至是潛伏敵放置爆裂物都有可能導致鐵路停駛。

高速鐵路運輸的第二個缺點是只能運送兵員與個裝,先前的高鐵運兵新聞中外界發現,其實步兵的背包體積太大,在通過高鐵車廂門時「卡卡的」,雖然單兵個裝,甚至是步槍、火箭筒、迫砲等等,都可以分拆由高鐵運送,但是戰甲車、火砲等卻必須「上鐵皮」,而這是高速鐵路無法勝任的(鐵皮是貨乙的速度規定)。鐵路運輸還有一個缺點-電氣化,預期敵攻擊手段一定會破壞電力設備,電力損壞時屆時得由柴油車頭運輸。

小結

上述只是筆者設想的橋段,其他還有很多方式或是說敵可能的攻擊方法,例如敵後特攻爆破鐵道,如何防護與修護等等,承參竭盡心思的設想各類因應方式,這些我們都表歡迎,不過有些設想的橋段太過匪夷所思,或是根本不符合戰術常理時,各參的長官必須有肩膀予以揚棄;但非常可惜的是,在高鐵運兵的想定中,我們並未在披露的媒體報導上看出什麼精進作為。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